梁思成说过:世界上很多城市都长大了,我们不应该走别人走错的路,早晚有一天你们会看到北京的交通、工业污染、人口等等,会有很大的问题。
如今一语成谶,曾经的碧瓦朱檐,牌楼林立,古朴雍容,曾经的意匠神工,都已成为这个城市日渐模糊与远去的记忆。
年轻时的梁思成
世人知晓梁思成,可能更多的是他和林徽因的爱情与婚姻。但梁思成与林徽因他们作为建筑大师,更值得被世人关注。
1
1901年,梁思成在日本东京出生,那时是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
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良好的基础。
梁启超一家
辛亥革命后,他随父母回国,11岁的梁思成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读书。14岁进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梁思成在学习期间,不但学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学习,同去的还有林徽因,他们一同入费城宾州大学学习建筑。
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由于建筑系不收女生,所以林徽因注册在美术系,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2
留学期间,梁思成刻苦好学,他自己说是用“笨功夫”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古代文物,同时会把著名古建筑一个个的画下来。
1927年,梁思成获得硕士学位后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在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时,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必须得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梁思成决定离开哈佛。
梁思成(右一)与林徽因(左三)
在与林徽因于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后,梁思成赴欧洲参观古建筑。当他发现国外许多建筑都受到妥善的保护,并有学者专门研究时,内心不由心潮起伏,意气难平。
反观当时的中国——一个有着几千年古文明的泱泱大国,留下了璨若星河的古建筑遗产,但在江山代际的更迭中,在无数的战乱和劫难下,早已是满目疮痍。
珍贵的龙门石窟、敦煌壁画,被盗卖被抢劫,无数文物流落异邦,大批古建筑危立在风雨飘摇之中。
更讽刺的是,当时国内学者根本无力从事研究,中国人想了解祖先的文化遗产,甚至要求援于国外的书刊及资料。
梁思成深感这是民族的耻辱,奋然下定决心:“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从他立下誓言那刻起,便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到这项事业上。
3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回国,同赴东北大学任教,并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一年后,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在协和医院产下一女,取名梁再冰。
营造学社旧址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
他加入了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并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期间,梁思成、林徽因与学社同仁开始对中国古建筑展开系统的考察与研究。
1930-1945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共计考察了全国二百多个市、数以千计的古建筑,并且对其中大多数建筑进行了精细测绘。
他们考察测绘的古建筑,囊括了由汉至清的许多重要遗存,梁思成得以在此基础上大致廓清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
唐代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的认识,并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大石桥、武义延福寺、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
也正是由于夫妇二人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辽代山西大同县善化寺大雄宝殿
在那个慌乱的时代,他们的几乎走遍了所有铁路能到地方,在铁路到不了的地方,坐汽车、骡车甚至徒步,执着地找到了每一个目的地,到了以后在那些积满灰尘甚至住满蝙蝠的梁间上下测量。
梁思成的腿与脊椎都有车祸留下的残疾,衬衫里常常穿着一个用以支撑的铁架,但这些并没有成为阻止他考察的理由。
后人只能通过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以窥一斑:荒寂的郊野、偏僻的村落;深山古刹,纵横阡陌,都曾留下过他们风尘仆仆的身影。
4
抗战胜利前夕,夫妇二人在李庄这个小村里,完成了平生第一部著作——《中国建筑史》的书稿。
为能更方便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与辉煌成就,梁思成在两年后又完成了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的书稿。
1947年底,第二次赴美深造的梁思成决定回国,很多朋友劝他不要回去,因当时国、共逐鹿中原,中共胜势已定。梁思成只说了一句话:共产党也要造房子。
回国后,他在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教授,夫妇二人全心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他们深得周恩来器重,不久,梁思成出任了国旗设计小组组长,后又出任天安门广场英雄纪念碑设计组长。
梁思成和国际建筑大师们
好景不常,梁思成与中央发生了冲突,起因是拆北京城墙。当时的北京城墙可称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城墙,环城长达四十公里,有七百年历史,元朝就开工,明初建成,比明末建的八达岭还早,可谓真砖真墙真古董。
1949年建政之初,市长彭真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梁思成说:希望将来从这里望过去,要看到处处都是烟囱。
梁思成大吃一惊,他认为北京是古代文化建筑集中的城市,不应该发展工业。最好像华盛顿那样,成为政治文化中心。
梁思成绘制的北京城墙建筑图样之一
1950年2月,梁思成与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一起提出的“梁陈方案”,在北京西部近郊月坛以西、公主坟以东的地区,建设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同时“留出中南海为中央人民政府”。
“梁陈方案”因为经济上不可行的原因被否决了,北京城墙最终还是免不了被拆除的命运。
梁思成痛心疾首地对当年的北京市市长彭真说,“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50年早已过去,他竟一语成谶。
宣武门城楼
1953年5月,北京市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亦呈“星火燎原”之势。
曾固若金汤的城墙,曾巍峨而立的牌楼,在重性机械的冲撞下,碾压下,顷刻间成为断瓦残垣,古老的城池,祖先的遗迹,就这样灰飞烟灭。
正阳门城楼
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内九外七皇城四”,除了正阳门(内城)、永定门(外城,复建城楼)、和天安门(皇城)之外,其余全部被拆除干净或仅留遗址供人凭吊!
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1955年,林徽因逝世。
5
让梁思成更加不可理解的事随之而来——文化大革命铺天而至,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批斗、游街,最后被赶出清华,下放到江西农场。在以后的7年里,梁思成孤苦一人。
1962年,61岁的梁思成与比自己小27岁的清华大学建筑系资料室的林洙结婚。这段婚姻遇到了来自梁思成亲友尤其是女儿梁再冰的极力反对。
在梁思成的坚持下,他们坚定地走在了一起,也一度陷入了亲情的“孤岛”。众多姊妹晚辈都疏离了梁思成,只有儿子梁从诫偶尔回来探望。1972年,梁思成于贫病之中撒手人寰。
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梁思成、林徽因这对学者伉俪,对于中国古典建筑美的了解,也许无人可比。如今,我们可以从梁思成的作品中,去找寻属于他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