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文物古建筑的存在,都是一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它们凝聚着人类文明的智慧,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也见证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古建筑保护,始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在如今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建筑物经过不断的改造与建设,确实出现了焕然一新的面貌,但也存在不少看似不起眼但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被破坏甚至毁灭。千篇一律的都市感,让原有的文化消失了。
古建筑与城镇化并不是“鱼和熊掌”,它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道即将消失的风景。
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应将古建筑的保护与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让整个城市形成了一种既有现代化的风气,又不失文化底蕴的特色,从而保留城市的与众不同。
为了能够保留文物自身的历史信息,同时最大程度上客观地尊重历史。所有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都需要专业的组织机构和技术团队。
保护古建,传承历史!古建中国就是这样一群热爱古建筑,并且以传承古建文化为己任的人,古建文物保护需要专业的队伍,在保护中修缮、在修缮中传承。
要说,中国古建筑最少不了什么,那一定非“门”莫属。
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门是一户人家的吐纳之所。“入必由之,出必由之”,门所象征的是户主的地位和资望,所记载的是历史与文化。
民以食为天,以居为安。居住的要素少不了门,世界再大、修身齐家,是永远不变的起点。门头的精巧、门槛的高低、门楣的有无,都在无声地陈述着这个家族的曾经。
门头,作为主人对外的脸面,不管是源自道家的阴阳平衡,还是来自孺家的中庸之道,都把对称之美演绎到了极致。
门楣,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门之上标示门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准有门楣的。哪怕你是大户人家,富甲一方,没有官面上的身份,也一样不能在宅门上标示门楣。拥有门楣的家庭代表着达官显贵,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想必大家都听过“门当户对”,虽然看似封建陈旧的观念,但也体现出一种中国人的哲学与智慧。
所谓“门当”就是我们古代建筑大门两旁的门墩。它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也就是你有什么样的身份才配用什么样的门当。而户对则是古代建筑门楣上突出的柱形木雕,有此装饰以表身份。
门外沧桑,门内过往。
这些历史上留存下来的经典,以其自身之永恒性、疏世独立性,俨然已经成为人们闹市隐遁的精神家园。青砖绿瓦给人以素雅,沉稳,古朴,宁静的美感,而中国门给人庄重、威严、神秘、静寂的感受。
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如今,饱含历史韵味的中国门以及那些文化底蕴深厚的事物渐渐少了。置身都市的人们,往往只顾一味向前奔忙,而顾不上回过头看看身后这些逐渐远去的历史。
当文化记忆和文化标志一起消失,当我们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无处寻找,我们在跨入现代化社会的同时,是否退回到了蛮荒的史前时代?
那么,许多年后,我们该拿什么让后人重温最真切的城市记忆,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