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的诗歌简单易懂又朗朗上口,相信这首《静夜思》应该是脍炙人口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五绝寥寥数字,就将远方游子触景生情、思念家乡的心情生动再现。尤其前面那句,从小我就认为是月光从窗外照射进来,让诗人误以为房内的都起了白霜。这个场景太美了,可是后来才知道,我们都被表面上的文字所欺骗了,月光是不可能从李白所在房屋的窗外照射进来的。
唐朝有没有窗户呢?有的,从汉代出土陶器的图案上看,就有窗户的形制了。然而唐朝窗户多大是有讲究的,简单的说,平民和普通官员的窗户叫做“牖”,是用来通风换气所用,但到底多大呢?小得可怜,与烟囱差不多大小。《说文解字》就解释过:
在墙曰牖,在屋曰囱。
这是根据古代礼制要求,本身也不能过于明亮,主要用途是通风换气,采光只是其次。《淮南子说山训》中也说:“十牖毕开,不若一户之明”。“户”在此处是进出的门,但“单扇为户,双扇为门”,十牖还不如一户,可见当时的“窗户”有多么寒酸。这就是当时老百姓的普遍生活,王公贵人当然例外,而李白显然不在其列。至于说百姓家中可以翻转开启的窗户,那是在宋朝时才出现并大规模普及。
这么小的窗户,月光是怎么也无法照射进来,更不可能照射得如此充满诗情画意。那么是李白在发挥浪漫主义诗人的想象,为我们构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吗?
显然不是,其实是“床”这个字,让我们理解错了!我们现在的床,是一种摆放在卧室的卧具。因此,现代人就想当然理解为卧室发生的场景,其实在古代床的含义很多,具体在这首诗中,应该是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胡床,这是古代的一种坐具,又称“交床”、“交椅”、“绳床”,类似于今天的小板凳,只不过可以折叠,是一种携带方便而又轻巧的马扎。这样一来就很好理解了,那就是诗人在外面坐在马扎上,欣赏月光而写下了《静夜思》。同样是李白的一首《长干行》中,有一句: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这里的床更为明显,必然是胡床。只能是男孩骑着竹马在绕着马扎逗女孩玩,而不可能从门口直接跑到女孩子睡觉的床边绕着跑。
值得说明的是,在古代,床确实也有指代卧具的意思,比如《三国志》中就说刘关张三人“寝则同床”。这里的床显然是卧具,也正因为时而是说卧具,时而是说坐具,这才让后人有所困惑。
床的另外一种解释是井栏。在唐朝时的水井周围,都是有着木结构的栏杆,防止人无意掉入其中。这种栏杆组成了一个方框形的结构,很像睡觉的床,所以有银床的说法。更为有力的是,当时的人都是大部分都是喝井水长大的,在唐诗中井水就就代表故乡,而这首思念故乡的《静夜思》,极有可能就是李白在井水旁边触景生情而创作的。
时过境迁,很多往事都埋没在故纸堆中,再也追寻不到。到底是李白坐在小板凳上写的还是在井水旁边产生的灵感,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就目前的证据来说,至少是在户外创作而非带在家中宅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