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又是一年中秋时,你是否期待那轮金灿灿圆澄澄的明月,来辉映心中那一轮圆满呢?
跟随记忆的长河,静静回溯,在历史的星空下,人们曾怎样望月?又如何过中秋?
我们还是穿越一下,来看看古代人过中秋的吧。
帝王的玩法
乾隆,可以说是帝王中的生活家,他自从登基后就没有在紫禁城过几个中秋。
为什么?因为家里太小了,风景也看厌了!
他一直是在承德避暑山庄过中秋,避暑山庄大概相当于8个北海公园或者2个颐和园那么大,并且众群臣与佳丽几万人一起赏月。
那有哪些节目呢?歌舞、吟诗作赋、打猎
过节当然是少不了歌舞表演助助兴了。
乾隆一辈子写了100多首中秋诗,只要到中秋必须写诗,写完了还必须要求众人传阅集中点赞。
比如“塞景清如此,秋思动者谁”“但是中秋月,那无即景诗”。诗作大致内容就是月亮很美,月亮很棒,每天生活都棒棒的。
打猎也是中秋节的必备行程,在众人的欢呼声中骑马狩猎。
官宦人家的玩法
中秋佳节,自然官宦人家也不能闲着。我们来看《红楼梦》中贾府中秋节是怎么过的。
有哪些项目呢?喂鱼、作诗、听音乐、击鼓传花
“宝钗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掷向水面,引的游鱼浮上来唼喋”当你在吃螃蟹,我在用桂蕊喂鱼,优雅瞬间尽显。
古人,逢年过节作诗,那是必须的,吟诗作赋才显风雅嘛。桂花树下,吹吹笛子,抚抚琴,作作诗。
要先折一枝桂花,之后再找一优雅的屏风,选个美人坐在屏风后面轻击鼓面,整个场面瞬间就灵动了。
鼓声停了,花在你手里,就必须要讲个笑话,作首诗,说个典故之类的。
平民百姓的玩法
投壶、藏钩。
据记载,以盛慢酒酒壶的壶口作为目标,在一定距离间投矢,投多的就赢了,输的喝酒。常在宴会上玩,这样方便助兴。
古文上记载说:“汉武钩弋夫人手拳,时人效之,目为藏钩也。”汉武帝的钩弋夫人总是双手握拳,傲娇的不伸开,见只有见到老公汉武帝时才伸开,里面握的是个钩子。
于是,人们觉得有趣,经常很多人一起玩,猜钩子藏在谁手里。
中秋节的历史
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古代的人们在这个季节饮酒起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
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
唐代,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女子拜月”风俗颇为流行,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女性在八月十五晚上都不忘拜月,因为古人认为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阴之神。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外,事实上,到南宋才有“月饼”一说,被正式列为节日佳品。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
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到了晚上,酒楼里丝竹箫管并作,人人争相登而赏月。夜市人马杂沓,即使是住在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馔,欢度中秋。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宋朝在苏浙一带另有一个独特的中秋活动也流传至今,这便是钱塘观潮。
元朝的中秋习俗,几乎没有推陈出新之举。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佳品。
明朝祭月活动已遍及全国,亲友们互赠月饼、月果已成礼俗。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明代在宫中,八月十五日除吃月饼酒馔外,还吃蟹。另外,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
到了清代,中秋之夜,几乎家家各有宴会,以酬佳节。流传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月成了妇女的专利。
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玩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日趋精致。
和古人们比起来,他们过的才叫中秋,我们是不是顶多算是放假。
时至今日,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个秋风乍起月色温柔的夜晚,被人们寄予了别样的情怀:“中秋月圆人更圆。”
在这一天,远方的游子或千里还乡、或遥寄思念,在家的亲人则要相聚一堂、共叙天伦。时光荏苒,传统的作用,是为了安抚我们心灵中那些不变的情怀。
古建中国祝大家中秋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