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梁与画栋,都是我国传承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代表着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知识。中国古建筑,是独立的机构体系,它区别于其他体系,最大的特点有四: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斗栱,特异的外部轮廓,雕梁画栋。
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比如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
古人为什么要雕梁画栋?
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彩画图集》的序言中,这样说到:“最初是为了实用,为了适应木结构上防腐防蠹的实际需要,普遍地用矿物原料的丹或朱,以及黑漆桐油等涂料敷饰在木结构上;后来逐渐和美术上的要求统一起来,变得复杂丰富,成为中国建筑艺术特有的一种方法”。
林徽因说得很清楚,原先给梁枋上油漆,只是为了保护木头,防腐防蠹。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既然要上油漆,何不画些画?画着画着,就忘乎所以了,几乎想啥画啥。但中国古代,即使现在,对梁枋都是很重视的呀,由着工匠的性子乱涂乱画,成何体统,于是,就有好事者,出来定规矩,什么可以画,什么,不能画。慢慢的,就形成一系列约定俗成的,建筑装饰画的“行为准则”。
进而,油漆和彩画,也出现了明确分工,至明清时期,官式做法已有“油作”与“画作”之分,凡用于保护构件的油灰地仗、油皮,及相关的涂料刷饰,被统称为“油饰”,而用于装饰建筑的各种绘画、图案线条、色彩被统称为“彩画”。保护木头是“油作”的事,而赏心悦目,是“画作”的事。
在地域分布上,慢慢的也开始有了变化。总体而言,南方建筑,偏重于雕梁,木梁上整个雕绘戏文、图案等;北方,侧重于画栋,表面用颜色涂绘彩画,作为装饰的主要手段之一。
梁枋上的彩画,看似乱七八糟一片,其实,在布局上,是有明确划分的。主要分为枋心、藻头、箍头。梁枋的中间一段,叫枋心,左右两端叫箍头,二者之间的,叫藻头。
在梁枋上作画,叫做画栋。画栋的题材、内容,与雕梁相似,主要有文人画、锦纹图案、吉祥寓意图案等。
文人画,包括有故事情节的人物画,绚烂多姿的花鸟画,富有文人情趣的水墨竹石,山水画,富有田园趣味的花果鱼虫,带有野情野趣的败荷凫雁,追求画面意境。再一种是工笔重彩画,如于斐安的花鸟,乾隆时袁越的界画。但这些画,不是对着原作,照搬照画,而是取其精华,去掉不适于,在房梁上彩画表现的部分。
锦纹图案,丝织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到了清代,为了满足皇室、贵族的审美爱好,中国建筑彩画加入锦纹,营造了好像房梁上缠绕着、垂挂着丝织品效果,彩画匠叫“包袱”,是一个彩巾。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往往四方连续多,展开后,犹如丝绸的编织“锦缎”。
吉祥寓意图案,比如彩画中的云朵纹、龙纹、西番莲纹,造型区别于木雕、石雕、砖雕。总体上讲,纹饰清秀、纤细,不十分写实。
中国建筑彩画,有着与壁画、雕塑不同的表现技法,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丰富了我国的绘画遗产,它受多方面艺术影响,是独立的、风格奇异的、中国固有的建筑装饰艺术。
从工艺上来说,中国古建彩画的独到之处,就是通过调动色彩方面不同材质的精华,来营造一个美的意境。比如彩画使用颜料的组成,基本是颜料,加水胶,涂饰以后,彩画工叫胶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水粉效果。水粉效果表面是不发光的,但是在没有光泽的颜色底子上面,往往又添加一些亮度很高的金箔,通过这个反差,来追求一种有光与无光、有亮与没亮的装饰意境。
那么,为什么南方多雕梁,北方多画栋?
这主要是,因为南北文化素养,存在差异。南方文人多,读书人多,他们追求颜色不炽烈、色彩不鲜艳,于是就把建筑装饰,转向了建筑雕饰,砖雕、木雕、石雕。即便有了彩画,象苏州地方彩画、浙江彩画,颜色一般比北方彩画,要淡雅得多,纹式也纤细,不是那种大红、大绿、龙、凤纹样。大都以各种编织的锦纹、写生的花鸟为主的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