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单挑真的存在吗?有人说在真实的战场上,两军对阵武将单挑纯属虚构,历史上是完全不存在的,这样的场面只有一些历史小说中能够看到,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塑造英雄的威武形象,迎合读者的兴趣罢了,实际上是完全行不通的。
其实,也不尽然,在历史上,武将单挑的事情还是有的,只不过没有小说中那样,不过数合便分胜负,一刀斩于马下的情况就更加少。武将单挑在历史上出现的次数也很少。
看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中,总能看到两军对垒的时候交战双方各派出一名大将单挑,赢的一方全军皆胜,输的一方全军皆输。整个战争的输赢,完全取决于两个主将的武艺高低。士兵们仅仅只起摆设作用,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历史上真的是这样的吗?
先秦以前人口少,几千人的战争就可以算一场大战,兵力有限,“主将”只好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所以出现了非常独特的作战方式,叫做“致师”。
所谓致师,就是挑战的意思。两军对垒之际,为了激发己方将士的斗志,派出强壮之人,来到对方的阵营里挑战,用以侮辱激怒敌军,沮灭对方的士气,以便最终战而胜之。“致师”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商末的武王伐纣,“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史记·周本纪》)。
《春秋.左传.鲁宣公十二年》记载: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盟有日矣。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皆行其所闻而复。晋人逐之,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麋兴于前,射麋丽龟。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既免。
楚庄王又派使者向晋国求和,晋国人答应了,已约定了结盟的日期。楚国的许伯替乐伯驾御战车,摄叔作为车右,向晋军单车挑战。许伯说:“我听说单车挑战,驾车人疾驰而使旌旗斜倒,迫近敌营,然后回来。”乐伯说:“我听说单车挑战,车左用利箭射敌,代替御者执掌马缰,驾车人下车,整齐马匹,整理好马脖子上的皮带,然后回来。”
摄叔说:“我听说单车挑战,车右进入敌营,杀死敌人割取左耳、抓住俘虏,然后回来。”这三个人都按照自己所听到的完成了任务,而后回来。晋国人追赶他们,左右两面夹攻。乐伯左边射马,右边射人,使晋军左右翼不能前进。箭只剩下一枝。有麋鹿出现在前面,乐伯射麋鹿正中背部。
晋国的鲍癸正在后面,乐伯让摄叔拿着麋鹿献给他,说:“由于今年还不到时令,应当奉献的禽兽没有来,就把它奉献给您的随从作为膳食。”鲍癸阻止部下,不再追赶,说:“他们的车左善于射箭,车右善于辞令,都是君子啊。”因此许伯等三人都免于被俘。
《新唐书·尉迟敬德传》也有记载:“令敬德执矟,略其垒,大呼致师。”
古代单挑的确存在过,比如三国时代,吕布单挑郭汜,孙策单挑太史慈,都是于史有据的。其他朝代,比较有名的如五代的铁枪大将王彦章,那是单挑成瘾的人物。主将被擒全军溃败也是有的,比如唐代虎牢关之战,窦建德轻骑出阵负伤被擒,十五万大军顿时崩溃,他在河北经营多年,轻徭薄赋,被认为是可以和李渊,王世充争天下者,结果一战就覆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