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一步步把楚国推向历史的顶峰,北上争霸,饮马黄河,问鼎中原,位列春秋五霸。
连孔子都赞叹说:贤哉楚庄王!今天我们要来看一个关于他的历史典故——
问鼎中原
鼎本来是古代烹饪的器具,最早的鼎是由黏土烧制而成,后来又有了青铜器做的铜鼎。
《史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九鼎是夏朝的夏禹在治水时得到了民众的厚爱,各个诸侯都拥戴他,夏禹把进贡的铜材做成了九鼎来代表自己统治的九州。
那时的九州乃豫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梁州,因此九鼎为豫鼎、翼鼎、兖鼎、青鼎、徐鼎、扬鼎、荆鼎、雍鼎和梁鼎。
九鼎是九州的象征,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商周承夏,岁月无痕,在九鼎作为镇国之宝不断被传承的过程中,它逐渐成了统治力量的象征。
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它象征天子的尊严,王位的神圣不可侵犯,从来都是像神明一样用来进贡的,不容许任何人过问,为得天下者所拥有。
鼎又是用来记录功绩的礼器,周代的时候,国君或者功臣在重大的庆典或者接受赏赐的时候都会铸鼎来彰显自己的功绩,记录重大的盛况。
因此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被赋予“显赫”、“尊贵”、“重大”的意义。也有很多成语也说明了鼎的意思,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
那么,问鼎中原为何会成为夺取天下的代名词?
问鼎中原的问是指询问的意思,鼎象征国家的权力,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地方,特指疆土领域。
“问鼎中原”是指企图夺取天下,夺权政权。典故出自《左传·宣公三年》,主要写的内容就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楚庄王。
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
毫无疑问,这是只有周天子才有这样的资格,配得上当时最高荣誉的九鼎。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楚转而向东发展。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楚国再次强盛,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
《史记·周本纪》载: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次洛,使人问九鼎。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兵乃去。
前606年,借口讨伐入侵者为理由把楚国的军队开到了东周的首府洛阳郊外,并在周国的地盘上进行隆重的阅兵仪式,想要让周天子看看楚国的实力,来震慑住周天子。
即位不久的周定王感到非常不安,担心楚国对周国进行开战。于是派遣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重量。
问周天子派来的大臣王孙满:“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
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于道德的有无,不在鼎的大小轻重。因为当初的夏禹有德,各地的诸侯都拥戴他,随之进贡许多的铜材,夏朝才能铸成九鼎,用九鼎来观察万物。后来夏桀昏庸,鼎也随之传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传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然小但是不能轻易移动,但是如果天子没有德,鼎即使再大也会被移动。周朝的国运还没有完结,鼎的大小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这句话绵里藏针,第一,王权天授,你无权觊觎;第二,你有武力而无德义,不要妄想天下。楚庄王听了无话可说。
楚庄王陈兵天子门前,周王室并没有表现出他期待中的软弱态度,也就没有秀到想要的效果。
如果楚庄王真正挥师直扑天子,周围那么多诸侯国虎视眈眈,既给人以攻打的口实,哪里能活着回到楚国?于是,杀鸡骇猴,去打郑国去了。
问鼎中原不仅说明了楚庄王称霸的决心,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一件事,周朝的威信,又下了一步。
“问鼎中原”的典故一直流传到现在,虽然现在没有夺取天下的形式,但也比喻为有私心,想占据所有的意思。
楚庄王是一位有道贤君,更是雄才大略,功绩卓著的一代霸主。对中原文化,楚庄王与他的祖先君王有所不同。楚王熊渠、楚成王,都自称“我蛮夷也”,在民族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都不太认同。
但楚庄王从小学习中原经典,熟悉中原文化,所以他不仅不说“我蛮夷也”,他还要向中原人士表现出他真心热爱中原文化的价值,并且身体力行。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得到了孔子、荀子、韩非子等中原思想家高度的认同。
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楚国真正意义上开始强大,楚庄王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