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贯穿千年的哲学理念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10-21 11:00:21
核心提示: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紧密相关。中国有很多贯穿千年的哲学理念,比如中正、仁义等,这些理念也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彰显。

  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紧密相关。中国有很多贯穿千年的哲学理念,比如中正、仁义等,这些理念也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彰显。


  中国传统建筑的首要理念是,体正中和。曾有个皇上说,“朕宫中尝辟一室名为损斋,屏去声色玩好,置经史古书其中,朝夕燕坐,亦尝作记,以自警记曰,尝谓当天下之正位”。皇帝要做天下的表率,所以要居正。中国建筑凡是带有一种正的观念,和人有关系的,都是比较重要的。


  例如,宫殿、寺庙、衙署、陵寝和住宅,一般都要对称,大部分情况下是坐北朝南。按照人伦的阶梯,长辈或者是高等级的人居于中轴线上最重要的位置,其他人各守其位。这便形成了中国的基本建筑观念,中正。


 中国古建筑


  中国人以和为贵,体现在建筑中则为圆和。传统建筑里有一种理想化的典范——辟雍。辟雍是古代的学宫。辟即“璧”,一种玉制礼器,环水为雍,象征圆和,也就是中和的意思。皇上在辟雍里讲学,因为皇上代表一种人伦的规范,周围有水环绕,后面有“彝伦堂”——“彝者常,伦者理”,都是伦理的东西。


  另外,传统建筑里凡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的地位的建筑,在命名上都体现了“和”的概念。例如紫禁城、故宫的主要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是“和”;西郊的园林例如颐和园,还是“和”,圆明园的万方安和,也是和,它同时还代表天下太平,这是中国人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祈愿。


  一个帝王,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人伦规范的人,不能过分追求土木。由此,孔子提出了“卑宫室”的主张,其核心是“约己予人”。如果帝王的权力没有约束,他就可以把全国百姓的财产拿来供个人享受,所以必须加以约束,才能让他接近儒家人伦道德的要求。按照这一理念,帝王建筑的最高境界是简朴。


 中国古建筑


  墨子崇尚尧舜之道,“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而他认为比较坏的是像夏桀、殷纣那样耗费巨大的建筑。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基本的概念:节俭是美德,建筑应该是卑小的。后来的一些帝王,凡是要表达自己为圣王的,都强调节俭。


  大同理想很早就出现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它也反映在建筑上。大同,首先是孔子的理想,是孔子对仁德的一种追求:“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


  后来又变为孟子的一种住宅理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有一个数口之家,有一个五亩的庭院,宅院里种上树、养上鸡狗猪……这种理想逐渐发展成为家庭内部的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最终形成所谓“四世同堂”的住宅理念。


  建筑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放在一起,形成中国人特有的规划思想,反映了中国人的“礼”与“行”。“礼”是一种等级、一种规范,“行”是一种管理、一种遏制。城市规划主要还是通过“礼”与“行”所表达的,把大家管理起来所需要的一种约束和限定。这种限定最开始就是“坊”。


  把居民组织起来,“五家为比,十家为联”,“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把地划成很多方块,形成一个城,再规划度量供人居住。由这个概念发展而成一种规划思想,“每十户以上共作一坊,每户给五亩充宅,并为造一两口室宇,开巷陌,立闾伍,种桑枣,筑园蔬,使缓急相助,亲邻不失”。中国人的仁德基本之意就是彼此要互相帮助,而这个互相帮助在“坊”间是最适当的,这就是中国城市的规划思维。


 中国古建筑


  中国人也讲究美学,比如说,“形”与“势”,“美”与“巧”。讲“形”与“势”这个概念最典型的一句话是:“远为势,近为形,远观是势,近观是形,千尺为势,百尺为形。”


  梁思成先生谈中国建筑,有一个非常好的比喻:看西方建筑就像看油画,站在一个距离刚好去观赏;看中国建筑就是看卷轴画,徐徐展开,才能逐渐看全面。看故宫的时候,老远先看到大清门,然后清木廊,远远看见天安门,过了天安门再看端门,一点点展开。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远处看大的感觉,近处看小的感觉。


  所谓远就是千尺,大概是三百米,这时候看不见细部,就看建筑的群落关系。到大概三十米,一百尺的时候,必须看细部了,包括斗拱、彩画,等等。中国的建筑艺术最强调的不是“美”,而是“巧”,即创作上的精妙和灵巧。形容建筑的词汇,例如巧夺天工、小巧玲珑、鬼斧神工、独具匠心、妙若天成等,对“巧”的推崇可见一斑。


  “中则正,满则覆”,这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同样也反映在建筑上。中国建筑不过分追求完美,它的审美趣味在于“整”和“缺”。方方正正一个房子,不宜东边一宅、西边一屋,强调圆和,但还要留出一点缺憾,故意少一点东西。有心人会发现,故宫西北角上,城楼被抹去了一角,这当中可能还有别的因素,但其中之一就是不能“圆满”。古人讲,“为屋不成,欠三瓦以应天”,就是说不能过“满”,“满”则“覆”,就走向反面了。建筑艺术上的破角、“飞白”可能都跟这个有些关联。


  中国讲究一点“和合”,这种“和合”表达在建筑中就是“巧于因借”。许多中国建筑本身的规模并不特别雄伟,比如太和殿才60多米宽、30多米高,但很有震撼力,就是借用了自然的气势。再比如,一进入颐和园,马上能看见西山的塔,其实西山远在颐和园之外,但给人感觉整个西山好像都在里面。


  秦始皇建阿房前殿,本身不足以贯通天地,却把两座山峰作为阙,极有王者气势。这些都是巧于因借。还有许多建筑在地面平平淡淡,一旦放在山上,便让人有一种自己与天地齐的感觉,这叫做“托体同山阿”———陶渊明的诗句,这里拿来指中国建筑,也别有意境。


 

本文标题: 中国古建筑贯穿千年的哲学理念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09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