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距今近400年历史,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
沈阳故宫比北京故宫“小”219岁,占地面积仅为北京故宫的112,但是沈阳故宫是清王朝的第一座大气庄严的帝王宫殿建筑群,浓郁多姿的满族风格和代表了中国东北地方特色。
清朝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沈阳故宫占地面积六万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至今保存完好,是一处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在宫廷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宫廷艺术品。
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古建筑油饰彩画保护修复
彩画对古建筑具有保护、装饰、彰显等级等作用。在木构件表面涂刷油饰色彩以利防腐并装饰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传统做法。早期建筑上的色彩油饰没有明显区分,都有保护木构件的作用。随着人类建筑活动的发展,油漆和彩画出现了明确分工,至明清时期,官式做法已有“油作”与“画作”之分,凡用于保护构件的油灰地仗、油皮及相关的涂料刷饰,被统称为油饰,而用于装饰建筑的各种绘画、图案线条、色彩被统称为彩画。
大清门、崇政殿、大政殿油饰彩画保护修复工程的保护设计和修缮工作严格遵守“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原则。在材料上,坚持使用传统矿物质原材,主要有群青、石绿等;在形制上,一方面以原有彩画为基础,同时参考历史资料并结合清代官式做法进行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大清门、崇政殿、大政殿的历史原貌;在工艺做法上,多次组织召开油饰彩画工程专家论证会,聘请国内具有优秀彩画施工技术的匠师参与,坚持采用传统的清代官式彩画工艺做法,确保地仗及彩画的质量。
彩画修缮工程方案编制负责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陈青在数次现场勘察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次彩画工程外檐修复、内檐现状保护的方案。故宫博物院彩画专家张秀芬研究员将大政殿彩画现状纹饰照片与《奉天宫殿建筑图集》详细地进行了对比,精心绘制彩画图样。在专家组讨论确定了外檐修复部分具体的彩画规制后,张秀芬对纹饰的细节构图进行技术指导,以确保画面和谐、构图饱满。
沈阳故宫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1644年(顺治元年)清世祖福临在此登基。
自上世纪50年代修缮后,大政殿彩画已近70年没有修缮。长期风吹雨淋加之保养不便,外檐彩画严重积尘、失色,已经失去对木构件的保护作用。由于保护不善和管理不当,以及当时的经济能力有限,导致上世纪50年代的修缮改变了部分彩画纹饰,新绘制纹样质量较差、笔触粗糙,而且部分使用了现代材料。而这部分现代材料劣化性状与传统材料不一致,导致出现了起甲、变色、发黑的状况,又进一步影响了原有彩画的保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