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建筑里,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11-29 10:30:55  来源:《齐鲁晚报》
核心提示:中国的建筑是砖瓦良缘,木石结盟,然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中国人在几千年以来,一直利用远比石材脆弱得多的木头来支撑他们的家园。”中国人用木头造出纸张,用木头刻字制版,然后在木头搭建的空间里,一并写下整个建筑和工艺发展史。

  中国建筑是砖瓦良缘,木石结盟,然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中国人在几千年以来,一直利用远比石材脆弱得多的木头来支撑他们的家园。”中国人用木头造出纸张,用木头刻字制版,然后在木头搭建的空间里,一并写下整个建筑和工艺发展史。


  《不只中国木建筑》是一本探讨中国的物质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书,“木”贯穿其中,木建筑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论栖身何处,与木相亲,生死相依。木建筑里栖息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魂,木建筑里藏着中国人的生存秘密。非同小可的木建筑。


《不只中国木建筑》


  翻看书中的建筑插图,内心的感受刹那丰饶起来。千年的风雨穿过千家万户的梁檩柱椽,历史的风霜停留在雕梁画栋。巍峨耸立,那是帝王将相的宫殿和王府;秋风吹茅草,秋雨滴屋檐,是黎民百姓的草堂和木屋。木已成舟,漂浮在水面的船是移动的房子;出则入轿,这是达官贵人出行的房子。寿终正寝,古代中国人的正常死亡应该是这样;入土为安,棺材是古人最后的归宿。


  《不只中国木建筑》图文并茂,大到宫殿,小到木构件,以图的形式说明。只翻看书中的插图,就很满足。比如对梁檩柱椽的介绍说明,简洁传神,文字和插图配合得非常默契,就像老家具的榫和卯。


  木建筑容易遭受兵燹,但它又是永恒的,秦汉唐宋古人都住在里面。这本书以全新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既有建筑史的凝重和渊博,也有小品的轻灵和风趣。


《不只中国木建筑》


  赵广超在谈到建筑的装饰时说,一部中国建筑史就是一部手工艺发展史,每一个实用的部分(构件)都可以列入装饰的范围。中国的古建筑是在人工和自然之间,发展成为一种人神共同的面目。在同样的空间里,既萦绕着宗教的永恒意味,也传出婴儿呱呱坠地的生命呼声。神的空间,人的尺度,这便是中国建筑。赵广超这样的论述,令读者重新审视我们居住的现状,我们的家失去了庭院,失去了于建筑中与自然交流的机会,如果说古人的居住是诗意与和谐,我们的居住是拥挤和局促。


  赵广超曾在法国接受教育,在香港院校执教东西方艺术设计多年,由中西比较的视角,以感性的笔触,就一般被视为艰涩的传统建筑,写下16篇平易隽永的文章,章章引人入胜。赵广超介绍中国的建筑,以及蕴涵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妙之处在于,引领读者穿过深深庭院,登堂入室,一窥中国建筑的究竟,让读者了解中国建筑的元素、风格和结构,宫殿,寺庙,民居,园林,亭台楼阁,小桥木塔,一一看过来,如沐春风。


  不只中国木建筑,还有其他的建筑材料,石头砖瓦。我想看一看中国历代主要以木材构筑建筑的传统会产生哪些负面的效应,付之阙如。书中的一个材料引起我的注意。


  “据说楠木要在生长五百年之后才会散发出一阵沁人心肺的清香,中国现存最巨大的楠木柱有四根,各高14.3米,直径1.17米,怕已不止两千年。连同其他56根10米高的楠木柱,一共60棵大树支撑起明代帝王陵墓群中最大的祾恩殿(建于公元1427年),走进去就仿佛走入一个楠木林里。建成五六百年之后,帝王化为泥,惟有此木香如故。”


中国木建筑


  如此大规模地砍伐森林,不仅造成名贵木材的绝迹,还直接导致中国的森林面积覆盖率低,生态环境恶化。比如秦都咸阳、西汉都长安、唐代都长安,就近伐木,营造浩大的宫殿,使得森林大面积消失,黄土高原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逐渐形成今天这个局面。


  当年项羽火烧阿房宫,冲天而起的大火将中国历史灼伤,也是人类文明的黑暗时刻。中国木建筑的劫难,几乎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上演。中国的建筑过分地依赖木材,利用木建筑营造了人文的自然与和谐,同时也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大片森林永远地从中国的版图上消失。我们在欣赏中国木建筑的文化与哲学的内蕴时,也在体验着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恶果。非同小可的木建筑。


  读完《不只中国木建筑》,我会把它和《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楼庆西)、《说园》(陈从周)、《城记》(王军)等书放在一起。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汹涌而来的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的古典和传统,落花随流水而去,这些书构筑了现代人的精神家园,这里面栖息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灵魂。


 

本文标题: 木结构建筑里,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30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