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画在东晋时被称为“台榭”,隋唐时被称为“台阁”“屋木”“宫观”。直到北宋“界画”一词才始见于书画鉴赏家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录》中。北宋著名建筑学家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把建筑的设计画本称为“界画”。界画“尺寸层叠皆以准绳为则,殆犹修内司法式,分秒不得逾越”,这要求画家不仅要有深厚的绘画功底,而且还要深谙建筑结构知识。
作为中国绘画“非主流”的界画,以画建筑物见长,并以工笔技法配合,讲究的是严谨工丽、端庄雍容、准确细致。因其是通过界笔、直尺来划分界线,进行创作的,故名为界画。界笔是一片长度约为画笔三分之二的竹片,竹片一头削成半圆磨光,另一头需要按笔杆粗细刻出凹槽。作画时,竹片凹槽抵住笔管,手握画笔与竹片,按照所需的方向运笔,就能画出均匀笔直的线条。
《龙池竞渡图》(局部)
千年淬炼的绝美华章
随着山水在中国文人的诗文里渐渐获得青睐,山水画作也有了独树一帜的审美标准。台榭在国画品级中渐渐成为空洞无神的象征,只能做活物的陪衬。而界画恰恰是以宫室、楼台、庙宇为主要题材。不仅如此,那些恢宏壮丽的建筑,似乎意味着作画之人心中活跃的是繁华闹市或者森严宫苑,为富贵权势所惑。一位画家若仅以界画创作而闻名,往往会尴尬地遭遇时代的冷眼。在许多人看来,这种刻板谨严、充满匠气的画法,实在无法匹及以山水风物为关注对象、以洒脱旷达为人生趣味、以潇洒自如或细腻婉曲为表达方式的审美风骨。
而在人品既是画品的时代,画作的流传似乎更多凭借的是不流于俗的高雅趣味,而不是严谨细致的创作态度,更不是为屋宇之内的权势或利害所服务的谨小慎微。所以界画从诞生到传承,在大部分时间里,画师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在小众范围内默默进行着自我修炼。
《阿房宫图》细节图(局部)
千年积淀,界画经历了远古社会至汉代的起源,魏晋南北朝的初步形成时期,隋唐时期的长足发展,五代时的日臻成熟,两宋的鼎盛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没落,近现代更是少有人问津。界画已经写就了一本充满兴衰荣辱的史册,可惜这本史册大概是被失手放进中华文明宝库里最偏远的角落,等待寻宝之人的发掘。
界画最初的起源应是建筑绘画,或许是远古某位先祖筑屋盖房时候随手画出的草图,或许是石器时代在器物上带有建筑意味的纹饰图案。也有一说界画源自于我国古代的建筑设计图。那时的建筑设计图不仅有指导工程施工的作用,而且还很好地表现了建筑的外观造型,而这就与绘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界画慢慢从建筑设计图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新的画科。
园林风骨古建之魂
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建筑,在历史的尘烟中,多数早已灰飞烟灭。而界画的存在,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直观地看见那个遥远时代的历史风貌,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和建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岳阳楼图》,由元代画家夏永所画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至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考证已经修建过数十次。从现存的关于岳阳楼的画作,特别是元代画家夏永的界画《岳阳楼图》、明代画家安正文的界画《岳阳楼图》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岳阳楼的建筑形制发生了些微变化。在夏永的《岳阳楼图》中岳阳楼为二层三檐重檐歇山顶建筑,而在安正文的《岳阳楼图》中则为六边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这都与现存的岳阳楼三层三檐十字脊歇山顶建筑有很大不同。这些传世画作,是古代岳阳楼演变的重要形象参考资料,对我们研究岳阳楼建筑形制的演变很有价值。
界画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修建和传承付出了一份绵薄之力,用真实的记录协助思考、提供借鉴。与此同时,界画中的山水与楼台相得益彰、辉映成趣,体现了中国建筑的重要观念——建筑应该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
界画的传世意义,或许一开始就不是如文人画那般用于安放心灵、陶冶情操,而是要求准确细致地再现所画对象,科学地记录古代建筑以及桥梁、舟车等。从审美角度而言,界画又与古人的居处意识形态紧密相连,是匠心与文化碰撞的艺术火花。但这种艺术却因为小众,始终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符号,思之让人忧虑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