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之茶文化的极简史!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12-09 11:36:15
核心提示: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并由此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并由此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茶文化。这种格局的形成与传播有关系,中国茶从原产地向全国,从中国向世界的传播是一个历史过程,从传播途径上看存在着国内和国外两条最基本的线路。


  茶在国内的传播


  中国茶业始发于巴蜀


茶文化


  据文字记载和考证,在战国时期,巴蜀就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灭掉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僮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西汉时成都一带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的用具;后一句表明,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同时也是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


  沿长江而下,使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南部湘、粤、赣毗邻地区传播。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更为广泛,流传到了北方豪门贵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以从西晋时期《荆州土地记》得到佐证。其中“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这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此时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茶文化


  东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迅速发展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今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


  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酉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这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名气也逐渐大起来。同时,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中唐以降,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


  唐中叶以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植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使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无数。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茶文化


  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五代至宋初,中国东南及华南部的茶业获得了更加迅速发展,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闽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进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闽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本文标题: 东方文化之茶文化的极简史!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34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