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世的古建筑是怎么盖出来的?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12-05 09:45:42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汉五铢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连续完整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系,高台、木构架、大屋顶的外观形式以及庭院组合模式一肋相承,未曾间断。这就表明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持续的普通的观点或经验的核心,决定着建筑的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连续完整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系,高台、木构架、大屋顶的外观形式以及庭院组合模式一肋相承,未曾间断。这就表明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持续的普通的观点或经验的核心,决定着建筑的发展。


  最早的这些工匠是没有组织的,而且是以服役的形式来建造建筑。遇到大型的建筑工程,一般都是临时召集工匠,“工兴则聚,工完则散”。从事建筑的匠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专业组织来承接建筑工程,叫:水木作。


  其中砌墙粉刷的泥工称为“水作”;建造木构架,做门窗的木工称“木作”。另外还有石工、竹工等。这种以师徒或家族、同乡为主体的施工组织者被称为“作头”。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水木作”出现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记载作坊中有木工、泥工、雕锯工、石工、竹工等。


古建筑


  水木作大多没有固定工匠,作头,即包工头承接到工程后,一方面包揽全部收入,一方面要临时召集原来走街穿巷,或者闲散在茶馆桥头的工匠。这些工匠包括不少工种,称为“点工”,做一工拿一工的钱。各工种工匠的费用都由水木作坊主“作头”分派给各工种的“档手”,档手下面还有小包头。一个比较大的工程,可能需要不同工种的许多工匠。


  古代建筑一般沿袭的是木匠掌墨、开好间杆,石匠按棒杆尺寸铺筑基础,再由泥匠砌筑墙体的施工方法。


古建筑


  其大意是说,当有钱人想建造房子时,根据自己有的建筑材料的多少来决定房子的大小,然后再选一个技术好的工匠来,问他,我想造几间屋,需要用多少材料,多少人工,多少资金。土、石、竹、苇这些建筑材料哪里能弄到。工匠就回答说,哪里有木材,哪里有石材,需要人工,资金。然后主人听从这位工匠的话,房屋就按期完成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之良者”,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项目经理,他一个人肩负了设计、预算、施工组织等各种职能。


  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通常综合采用绘制图样和制作模型的方法。中国建筑匠师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富立体感的图法(类似现代的“轴测图”)来指导施工。汉代之后,制定“建筑设计图样”和“说明文件”已经是大型建筑计划所不可缺少的事情了。到了公元10世纪中期,建筑制图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


  到了明代,中国的建筑设计系统已相当完备,那时候的各种政府工程都由官方专门建筑设计机构——“工部营缮所”负责设计策划。清代进一步设立了“算房”和“样房”两个部门,“算房”负责工料预算和估价,“样房”负责绘制设计草图和有比例的施工图,制作模型。当时的模型用硬纸制作,不仅表达了外形,还可以拆开来显示内部结构,直接为施工服务,称为“烫样”。


古建筑


  施工造价方面,很早就有了工料定额的管理制度。


  清代的“算房”,更是只专注于工料的预算和估价。其计算的依据是《施工则例》,相当于现在的施工定额,在例则中,不仅考虑一般工种所需工时和所耗材料定额,并对一些特殊工种规定了算例以及轻重例(规定物件标准尺寸及容量,以确定人力、畜力运输费用)。从以上论述来看,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与材料特性决定了其施工的特点与人员的组成,从而形成自己的工种建造模式。


  建筑工程的设计,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也带有了强烈的中国传统艺术特征,不管是图样还是模型,或者烫样,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是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设计珍品。

 

本文标题: 一个传世的古建筑是怎么盖出来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34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