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扎刻是用高粱秸杆扎刻而成的传统手工工艺品,从传统的蝈蝈笼、秸秆花灯,到扎刻各类仿古建筑模型,作品都需要精工细做,它属于中国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南大王庄有老汉高善福,用高粱秸秆扎成蝈蝈笼子。徐艳丰偶然发现,从中激发了灵感,他首先把一个笼窝发展成八个笼窝,又另辟蹊径,把扎蝈蝈笼子变成扎刻花灯、扎刻古建图型。七十年代,徐艳丰扎刻艺术日臻完美,得到了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肯定,其作品出世,国人赞许,外国友人青睐。
据说当年明朝永乐皇帝朱元璋决定将皇都从南京迁都北京,因此大兴上木,且要在紫禁城的四角各建一个角楼。永乐皇帝亲自规定,角楼必须是九根梁、十八根柱子、七十二条脊。在建筑史上,如此建筑谁都未曾见过,不用说亲手建过了。而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楼阁的创作灵感则产生于一个细秫秸棍插的多层蝈蝈笼子。工匠受这个笼子的启发,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楼的样子,烫出纸浆做出样型,最后修成了到现在还存在的故宫角楼。
秸秆扎刻技艺用各色铅笔、游标卡尺、不同型号的剪刀、刀具、锥子、竹签、树脂胶、酒精灯、各种型号的砂纸等几十种不同的工具,靠手工攒装、扎刻而成各种工艺品。基本特征主要有:仿古建筑的结构特征;平衡、稳定的物理性特征;榫、槽、角度的几何特征;中国古建筑的观赏性特征;“六节稳固”的创作性特征。
制作过程可分为四大部分:高粱的种植,包括选种、杂交、选地、种植、田间管理等过程;秸秆的收割,包括收割、晾晒、去皮、分类、贮藏等过程;古建模型的制作,分为设计图纸、计算所需秸秆数量、备料、开槽、组装锁榫、打磨抛光等六大步骤;成品收藏过程。
其中古建模型的制作是整个制作过程的核心,开槽过程分为四边形的垂直开槽、正六边形的开槽、正八边形的开槽等三种不同的工艺。组装锁榫过程是永清扎刻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这个过程要按照从下到上、从内到外的组装顺序,模仿传统木建结构中的榫卯技艺,遵循“六节稳固”的结构特征来进行。
永清扎刻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1、仿古建筑的结构特征;2、平衡、稳定的物理性特征;3、榫、槽、角度的几何特征;4、中国古建筑的观赏性特征;5、“六节稳固”的创作性特征。永清扎刻手工技艺精美绝伦,不仅艺术观赏价值高,科学研究价值、实用价值也很高,涉及几何学、物理学、力学、建筑学等。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扎刻代表人物徐艳丰,是本地秸秆扎刻的宗师。四十年来,他扎刻大小作品七十余件,件件精品,每一件作品都离不开几何学、物理力学及建筑学等基础理论,其中《天安门》更是以国礼赠与日本长野县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