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达温舞主要流传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河流域,因舞者身穿"甲衣"歌舞,汉语俗称"卡斯达温"。"卡斯达温"是黑水方言,"卡斯达"为"铠甲"之意,"温"或"贡"是"穿"的意思。"
卡斯达温"是古代黑水人出征前,勇士们祈祷胜利,亲人们为他们祈求平安、祝福吉祥的一种民间祭祀性歌舞活动。该舞气势雄壮,规模庞大;在音乐上,有着各民族中独树一帜,难以多见的风格特征--二声部。
舞蹈中风格主要以古羌“大葬舞”中的跳卡斯达温为基础,又受了藏传佛教中跳神舞蹈的一些影响,俄恩村的卡斯达温实际上是藏羌两个民族在历史上长期融合的产物,也是嘉绒藏区作为不同的宗教民族文化交接地区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态。
另外,除了藏、羌舞蹈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弓腰、曲背、弯膝、碎步移动、抖铃等动作都有典型展现以表达粗犷、浑厚、神勇、尚武的山地民族舞蹈特点外,其鲜明的舞蹈节奏也给人以深刻印象。在舞蹈中,节奏多兼有切分和混合节拍,这就使得音乐的强拍被改变,并使其节奏在“舞者”身上似乎充满着一种野性与自由的“生命力”,而这种艺术上的“冲动”更使得俄恩村卡斯达温中所展现的尚武精神充满着原始、古朴、勇敢以及在对神灵的膜拜中产生的内在的“张力”。
在卡斯达温的表演过程中,舞者反复吟唱的旋律为10小节,属2/4拍和1/4的混合节奏并在1/4拍时出现连续的强拍,表演者也因此能够更好地利用不同的强拍节奏以表现出雄壮、有力的艺术气势,而有的学者就将这种气势归纳为整个氐羌系舞蹈的基本共性特征--“虎气”。
据考证,"卡斯达温"最初可能是古羌部落在游牧、狩猎的过程中产生的祭祀礼仪。唐代以前,由于黑水河流域战事连连,它逐渐演变为将士出征前所举行的一种征战祭祀活动,已成为年节、庆典、喜丧等祭祀仪式中的歌舞活动。
"卡斯达温"不仅在音乐、舞蹈上有独到的艺术表现,而且在民俗活动及对迁徙民族人类学基因等研究方面也能提供重要的线索。如今,"卡斯达温"的生存环境正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极大冲击,急需抢救性保护。
从历史渊源看,"卡斯达温"有远古羌文化与吐蕃文化相融的特点,尤其是呈梯形状的舞蹈文化现象,对黑水民族史、语言学、民俗学等的研究有重要资料价值。"卡斯达温"独具一格的多声部祭祀礼仪歌舞形式,对研究远古高原峡谷地带的部族文化艺术特点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