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三期,宋佳作为河北博物院彩绘散乐浮雕的守护人,化身秦淮乐女,低吟浅唱,含泪演绎“定州十三钗”的流离悲欢,生动再现了彩绘散乐浮雕的前世故事。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公元907年,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唐,上层醉生梦死,下层却苦不堪言。最终,它被朱温所建立的后梁取而代之。由此,“商女”便成了亡国的象征,流传千年。可商女的个中滋味,更与谁人说呢?
彩绘散乐浮雕
彩绘散乐浮雕,1995年出土于河北曲阳县北平王王处直墓,王处直,祖辈皆是长安的贵族,善于经商,后世袭统治定州。唐朝灭亡后,他成为五代十国战乱时代中,北方最重要的藩镇领主。他的大墓,拥有前后两室的双室墓。
白石彩绘散乐浮雕,长136、高82厘米,真实再现出了唐末五代时期的乐舞的场面,上承大唐之余韵,国内仅见。图中有人物15人,散乐图彩用浮雕形式,以汉白玉石精雕细刻而成,唯美华彩。前后排成两队,如痴如醉地演奏着,充满动感。
右边第一人为女性着男装,可能是乐队指挥。12名演奏者均为女子,所以会把她们称为古代的女子十二乐坊。分为前后两排,头梳高髻、簪珠花,身穿窄袖襦衫、抹胸,肩挎披帛,长裙曳地,手持笙、箜篌、方响、筝、琵琶、筚篥、横笛、拍板、座鼓等乐器,前列居中弹奏琵琶的女子发髻梳法较繁杂,似为全队核心人物。箜篌、筝分别置于或高或低的长方形几凳上。这些乐伎人物面容饱满,体态丰膄,神情专注,姿势各异,仿佛正在合乐演奏,极富韵感。
彩绘浮雕《散乐图》中,女子的体态、服饰、发式、妆容,皆有“晚唐遗风”。所有女性形象,无一不是面部圆润,丰满秀丽,其整体形貌,体现了当时人们崇尚丰肥浓丽的审美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富足。
守护历史,守护乐舞清平
彩绘散乐浮雕上的乐器,除了节目里介绍的曲项琵琶(前排中)、筚篥(后排左三左四)、箜篌(前排右一)、答腊鼓(节目里拿出了羯鼓,后排右三)、拍板(前排左二)之外,还有筝(前排右二)、笙(后排右一)、方响(后排右二)、鼓(前排左一)、横笛(后排左一左二)。其中有不少,如箜篌、横笛、答腊鼓、曲项琵琶等,都出自西域龟兹、疏勒、波斯等地。
散乐是隋唐时期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据史书记载,在南北朝以后,散乐也叫百戏,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歌舞戏、参军戏等形式在内的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它较大程度上概括了民间表演艺术的所有形式。散乐受唐和五代后晋影响极深,在此基础上与契丹族民间艺术相融合,建立起的一种类似宫廷音乐的形式。
白石彩绘散乐浮雕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充分展示了五代时期曲阳石雕的艺术风采,印证了曲阳雕刻艺术在唐代就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雕刻艺人不但能雕,而且能绘。它弥足珍贵,美仑美奂,堪称国宝。
时光流转,仿佛能从他们的一颦一笑中看到古代匠人的用心。静止无声的乐器,也似乎发声,诉说着中国民族音乐不老的传说。守护彩绘散乐浮雕,守护历史,守护乐舞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