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走出去 需要中国戏曲人的不懈努力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4-10 09:35:26  来源:中国文化报
核心提示:中国戏曲走出国门,首先就会遇上“戏曲”一词外语翻译的问题。20世纪是西方人的世纪,“戏曲”一词翻译成英文就成了“Chinese(traditional)opera”,京剧被译成“Beijingopera”。尽管中国戏曲及京剧、地方戏的舞台呈现并不等同于西方的opera,但为了便于西方人的理解和接受,当年如此翻译也无可厚非。这就如同当年介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把汤显祖说成是东方的莎士比亚一样,是以西方表达为依据的。

    第二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上,河北省石家庄市评剧团演出《乾坤带》。这是一出纯唱功戏,获得法国评委的一致好评,荣获塞纳大奖。 吴 钢  摄影
   
    季国平

1.为“戏曲”翻译正名

  中国戏曲走出国门,首先就会遇上“戏曲”一词外语翻译的问题。20世纪是西方人的世纪,“戏曲”一词翻译成英文就成了“Chinese(traditional)opera”,京剧被译成“Beijingopera”。尽管中国戏曲及京剧、地方戏的舞台呈现并不等同于西方的opera,但为了便于西方人的理解和接受,当年如此翻译也无可厚非。这就如同当年介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把汤显祖说成是东方的莎士比亚一样,是以西方表达为依据的。

  我国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产生过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洪升、孔尚任等戏曲大家和《窦娥冤》《赵氏孤儿》《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传世佳作,像《窦娥冤》《赵氏孤儿》早在17世纪就已流传国外,影响深远。同时,也产生了以李渔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戏曲理论家,“立主脑”“密针线”“肖角色”“正音律”“结构第一”“修容”“习技”等,有一套中国式的戏曲理论和术语。但是,随着上世纪初西方戏剧进入中国,“新剧”如话剧等主导了中国戏剧舞台的话语权,前苏联斯坦尼体系也“独领风骚”,传统戏曲成为了“旧剧”,遭遇过盲目地批判和改造的厄运,中国传统戏曲理论也基本被西方戏剧术语取而代之。其实,何止戏曲,传统中国文化的命运也大致如此,渐次失去了自身的话语权,中国人也丧失了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21世纪的中国已经走向世界,我们不宜永远地延续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命名、翻译习惯。中国戏曲正以其独有的东方魅力倾倒世界,“戏曲”一词的翻译是应该回到中国式国际表达的时候了。2011年11月,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国际戏剧协会(InternationalTheatreInstitute)——当今世界最大的表演艺术组织,在中国厦门召开的第33届世界戏剧大会,以“戏曲之旅、文化交融”为主题,“戏曲”一词的外文翻译就采用直接音译的办法,“戏曲”就译为“Xiqu”,京剧就是“Jingju”,豫剧就是“Yuju”,国际剧协及各国戏剧同仁均表示接受和认同。其实,日本的歌舞伎“Kabuki”、能乐“Nogaku”等词语的翻译,早已按照音译法进入并丰富了英语的词汇。中西方文化、中西方舞台艺术各有所长,我们应该熟悉和借鉴国际的表达方式,但绝不是迁就西方而消解了自我,更不能让中国文化和戏曲在翻译中自我迷失。

  2.引导外国观众认识戏曲之美和如何审美

  俗话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最为典型地道出了戏曲艺术的观、演当场互动的重要性和戏曲艺术欣赏的独特性。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带梅花奖艺术团到法国和德国演出精华版昆曲《白蛇传》时的情形。在巴黎,法国观众由于不了解中国戏曲,看戏时如同观赏歌剧般的正襟危坐,“疯子”没有遇上“傻子”,剧场气氛有点清冷。而在慕尼黑,我吸取了巴黎时的经验,建议德国观众观看中国戏曲时可以像观看足球一样,随时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结果是台上的“疯子”遭遇到台下的“傻子”,那天剧场效果的火爆如同国内。两场演出效果反差之大,主要就在于如何认识戏曲之美和如何审美。

  戏曲与话剧、歌剧、音乐剧等西方舞台艺术既有着演绎故事、创造人物、传达思想及情感的共同点,又有着很大的差异。戏曲之美就最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艺术之美,追求“意、趣、神、色”(汤显祖语),讲求写意性、程式化,以一套不同于西方舞台艺术的表现方法呈现其美。戏曲的鉴赏和审美自然也是有别于西方的。显然,中国戏曲走出去,要引导外国观众如何欣赏戏曲,要懂得戏曲的美,要知道看戏曲与看话剧、看歌剧、看音乐剧的差异所在,包括观赏习惯和风格上的差异。

  3.积极推广亦武亦文的优秀剧目

  外国观众感受到中国戏曲艺术独特魅力的时候,我以为他们就已经无形中接受了中国的审美观、价值观。戏曲走出去要靠优秀剧目,以往怕外国人不易看懂,往往武戏占了很大比例,如今我们应该有所超越,精华版昆曲《白蛇传》就是一出文武兼备、悲喜交融的好戏,非常受欢迎。特别是很多优秀的文戏,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精彩的艺术呈现,我们不要怕外国人看不懂。波兰人马丁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出了一些建议:“中国杂技的技术性、观赏性的确很强,但并不足以代表文化。昆曲、古琴这样的形式,外国人可能一开始理解不了,但只要长久做下去,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不妨给外国人一份中国文化“菜单”》,《中国文化报》2011年10月21日)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在国际戏剧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比较有限,走出国门,任重道远。上个世纪的国际戏剧舞台主要是由西方戏剧所主导的。从上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地进入了中国,包括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等。尽管中国戏曲也走出了国门,如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就很早地走出去了,改革开放后“走出去”的力度在加大,但是还很有限,我们更多的是向人家学习,加上戏曲的独特样式和语言等因素的制约,给传播也带来一定难度。显然,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中国戏曲人的不懈努力。当今时代为中国戏曲的走出去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去年,在我们的大力倡议和努力下,在国际戏剧协会中正式成立了“国际传统戏剧论坛”,首届秘书处设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为中国戏曲的走出去搭建了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国际戏剧论坛的相关活动也将于今年7月在西班牙召开的第35届世界戏剧代表大会上正式亮相。


 

本文标题: 戏曲走出去 需要中国戏曲人的不懈努力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5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