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为何要装饰吻兽?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1-02 14:00:44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汉五铢
核心提示:古建筑屋脊上吻兽的来源,古人、今人都曾作过考证,说法也不尽统一。其中置吻兽以驱邪禳灾的说法,是比较可靠的。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建筑外观特征明显,都是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组成。而屋顶是整体建筑中最重要、最具独特风格的部份,其屋脊上的吻兽装饰,更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一般是由一条正脊与四条垂脊组成。古代宫殿正脊两端各有一兽形装饰物,因形似鸱尾,故称“鸱尾”或“蚩尾”、“鸱甍”、“鸱吻”、“祠尾”。


  古建筑屋脊上吻兽的来源,古人、今人都曾作过考证,说法也不尽统一。其中置吻兽以驱邪禳灾的说法,是比较可靠的。


屋脊吻兽


  一、屋脊上安置吻兽饰件是显示古建筑美观、庄严,用以寄托人们的某种信念。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表现手法。据中国史料记载,在汉代(前202~220年)以前,较为尊贵的建筑物上,人们常以凤凰的形象置脊饰由禽鸟到鱼龙的演变过程。到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两朝),鸱吻的形象越来越近于龙纹形式,并被列为龙子之一。传说中的龙既有驱邪厌胜之功,又有翻云播雨之力,可以避火禳灾、化难呈祥的缘故吧!


  二、中国古建筑是以木材为骨架的。古时,由于科学不发达,避雷防火措施不利,火灾是木构建筑的最大威胁,防火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因之,古人把鸱吻置于屋脊之上以避火灾就很可理解了。直到清代,在国家工程中,还保留着十分郑重庄严的迎吻仪式。每当修建宫殿时,负责营造的工部官员以鼓乐、彩亭、仪仗等,自琉璃窑厂迎脊龙(正吻等)入宫,叩首焚香,备极恭敬,名为“迎吻”或“迎鸱”,可见鸱吻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重要。


  古建屋脊上吻兽的形象和寓意,也因施用于不同建筑物而有差异。在一般宫殿坛庙殿脊上,多施用面朝里、口衔正脊的吻兽;而在城楼、箭楼的正脊上,则使用面朝外、背向正脊的兽头。它就像守卫关阙的将士,雄踞于敌楼之上,捍卫着神圣的疆土,深寓着抵御外敌入侵之意。


屋脊吻兽


  三、另据有人考证,古时也有以鸱鸺(即猫头鹰)的形象作脊饰的。因为“鸱鸺夜撮蚤,察毫末”(庄子语),迷信的古人利用它夜间能视这一点,制其形于屋顶,作为守夜之镇物,以避禽兽鬼魅的侵害。这大概就是脊饰被称为“鸱”的缘由吧!


  四、到了汉代,宫廷经常发生火灾,殿宇楼阁尽被焚毁。于是,道士们纷纷献计献策,提出要在屋顶上施镇压之物以禳火灾。《事物纪原》卷八引吴处厚《青箱杂记》云:“汉柏梁台灾,越巫上厌胜之法。起建章宫,设鸱鱼之像于屋脊,以厌火灾,即今世之鸱吻是也”,谈的就是这件事。又据《梦游录》载:“汉以宫殿多火灾,术士言天上有鱼尾星,为其像于屋以禳之”谈法也大略相同。至于鸱吻究竟是何物,其说不一,有说是鱼尾星的,有说是海中鱼的,也有说是龙王之子的,可见,在当时乃至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脊饰的形象也是多种多样的。从现在尚能见到的资料看,鸱吻有的呈龙状,有的呈鱼形,有的则似鸟非鸟,似鱼非鱼,反映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吻兽,大多是明清时期的产物。在古建筑屋顶上,分别有正脊、垂脊、戗脊、围脊等部位,在各脊的尽端或转折处,都置有吻兽。


屋脊吻兽


  在古代,龙吻并非一般建筑都能使用,大都用于宫殿或庙宇。宫殿的龙吻制成后,皇帝要派一品大臣前去迎接。安龙吻时须举行隆重仪式,要焚香、行跪拜礼,以示敬意。


  明清时,出现了龙吻的颈背上插有宝剑,并露出扇形剑靶。据传,这把剑是晋朝道士许逊之物。许逊曾任旌阳县令,勤俭廉洁,为当地治水患、除瘟疫,深受百姓爱戴,人们敬称为“许旌阳”。


  后来许逊弃官拜师学道,在他一百三十六岁时,全家四十二口同时白日飞升,连所养鸡犬亦随之而去。升天后,乡人就地立祠供奉,人称“许真君”,宋徽宗时赐封为“神功妙济真君”。龙吻上插剑,目地是锁住龙吻,防止它擅离职守逃回大海;还有就是避邪,因为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


 
标签: 古建筑 屋脊

本文标题: 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为何要装饰吻兽?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53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