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瓦坯的制作工艺,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1-09 10:34:34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玉玺
核心提示:千百年来,瓦匠是很走俏的职业,因为青瓦是建土房的必须品,青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房子是否住得舒适、舒心。

  千百年来,瓦匠是很走俏的职业,因为青瓦是建土房的必须品,青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房子是否住得舒适、舒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住房习惯的改变,如今的农民建房更多的使用了钢筋混凝土作材料,屋顶再不需要用青瓦遮盖,所以现在新建房屋已基本不需要使用青瓦了。


  青瓦是一种通俗叫法,制作时,瓦匠师傅在特制的模具糊上经过踩得很粘的泥,使之成为中空的圆柱状,每个这样的圆柱体,可平均分成4片呈弧形的瓦坯,尺寸大概在20*25cm左右,待瓦坯晾干后,运进依山而建的瓦窑中烧制而成。



  如今,之所以还有人在做青瓦,大多也只是为以往修建的土墙房在修补屋顶、需要添加青瓦时提供一些瓦片。而仍然在青瓦制作一线的瓦匠们,年龄都在已在60岁左右甚至年过七旬,他们都没有带徒弟,而他们的子女,要么外出打工,要么不愿意学习青瓦制作技艺而从事其它职业,瓦匠作为一种传统技艺、作为时代的产物,淡出人们视线已为时不远了。


  传统瓦坯制作工艺


  制作工艺流程:踩泥→上泥胚→瓦胚加工、整形→卸胚→瓦胚晾晒→装窑→烧制→出窑


  坯泥制作是第一关。打砖瓦的泥土是用当地粘性很强的黄泥巴。砖瓦工场选在可以遮风挡雨的棚里或房檐旁边,并在平坦的土地上平整出一块供凉晒瓦坯的场地。首先挖一个料坑。这个料坑是直径约十米左右的圆坑。先把地表面不能用的沙土和腐泥土挑走,然后把坑挖一米深。能用的粘土留下,不够的要从其他地方取土倒进坑内。料坑要用水泡两三天,然后赶两头水牛进去、牵着水牛在坑内转圈用水牛踩、直到把粘土踩匀,粘土要像和饺子面一样可以擀饺皮了才行。这种坯泥用锄头是挖不起来的,只能用一种专门切割坯泥的弓子的工具来进行切割。这种弓子选用的是弹性忒好的小树做弓把,用细钢丝做弓弦。用弓子把坑里的坯泥切割下来,背到工棚里码在坯泥台子上。码泥时要把泥打紧,不能有缝隙,外边表面用板子拍打平整,用潮湿的草帘子盖着,防止水分过早流失。



  做瓦坯是一个转盘上放一个桶瓦模具。有一点像老式木制水桶用多块木条镶起来的,只不过没有桶底。制作瓦坯时,是用钢丝弓在泥坯料上切割一块厚约1cm宽有30cm长60多cm的泥坯料,并把它包在瓦模具上把接头处的泥压紧粘牢,去掉多余的泥料然后用左手转动模具盘,右手用一个弧形工具上下不停地打压坯泥,并抹平坯泥,还要不时的沾点水磨光表面。


  用一根带钉子的标杆在转动盘时,把超过瓦长度的泥坯料划齐。因为模具桶有三条凸起的木棱条,把瓦坯分成了三块瓦坯,松开模具就能将瓦坯提起来。离开工作台把瓦坯轻轻地放在平整好的平地上,松开扣卡,瓦坯就放在平地上了。瓦坯要用一个铁针趁瓦坯还没有完全干透时,顺着瓦坯里面的三条棱印都划一下,等瓦坯干透了,双手从外面轻轻地一拍、瓦桶就散开成了三片瓦坯。若不小心力气大点瓦坯倒在地上就打碎了,白费了功夫。


  瓦坯风干后要搬到旁边的场地上码起来,进一步风干等待进砖窑烧制。这时千万不要遇上老天下雨,雨一淋,砖坯、瓦坯泡软了又成了一堆泥。为了防雨常用草帘子或塑料布盖好。所以一般在旱季少雨季打造瓦坯。



  风干后的瓦坯要码在砖窑里。一般先把瓦坯一层一层的堆码,而且层与层之间、行与行之间都要留烟火道。最上面留一个井口大的烟口,周围用泥土封死。在过去没有煤,都是用柴燃窑。由于要用大量的木柴,要进山上砍伐大树,把大树砍倒并劈成一块一块一米长的木柴、码成一丈长一人多高的柴垜子。


  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传统制作砖瓦的工艺都看不到了。传统的瓦片在新建住房上已经用的很少,目前传统的瓦片主要用在老房子的维修上,需求量越来越小了,传承千年的制瓦工艺将面临失传,农村也都用水泥、砂浆浇灌房屋的楼板,代替了传统的桶瓦和青砖。这种传承了千年的工艺也该进历史博物馆了。

 
标签: 瓦匠 青瓦

本文标题: 传统瓦坯的制作工艺,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57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