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系红砖建筑,在闽南以泉州为核心,主要分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在台湾以金门最为集中。红砖建筑以三间张双落大厝为基本单元,大量使用红砖红瓦,广泛应用白色花岗岩做台基阶石,屋顶多为两端微翘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细部装饰十分精致,不仅外观独特,而且在装饰与色彩纹样等方面都与其他区域的建筑截然不同,既有“东方家园”雅称,又有“中西合璧”美誉,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红砖厝的传说
千百年来泉山晋水间别致典雅、富丽堂皇的皇宫式古民居建筑。红砖厝在福建的其它地方是很少见的。至于其中缘由,还得从“臭头皇后”的故事说起。
相传五代时期,惠安县黄田(今张坂后村)人、工部侍郎黄纳裕的侄女黄小厥,有幸被闽王王审知选入宫中,因其才貌双全后来又被立为王妃。黄小厥小时候头上曾长过一层蚝壳般的癞疮,所以后人戏称她为“臭头皇后”(乡间人把王侯的配偶称作“皇后”)。但正是这个“臭头皇后”,即使在贵为王妃之后,仍旧一心挂念着家乡人民的疾苦。
有一年春天,福州连续下了几天的倾盆大雨。黄皇后在宫中焦虑不安,因为每年的这个季节,离福州不远的闽南地区也正值雨季。她深知家乡的父老乡亲身居茅屋,地处滨海,遇到大雨加上大风,经常是茅飞屋塌,苦不堪言,因而很是忧伤。闽王瞧在眼里,忙问何故。黄皇后便将情况如实说了。闽王沉思片刻,便道:“爱妃,这事好办,寡人赐你府上建皇宫式房屋,如何?”
黄皇后听罢,眼睛一亮,立即跪下谢恩。对传旨太监说道:“陛下赐我府可建皇宫式的房屋,你速去传旨。”闽王说的“你府上”是单指黄皇后的家,这时她说成“我府”是故意含混其义,让太监误以为是指整个泉州府,以造福家乡。于是整个泉州府,特别是达官、豪绅、富商和华侨,甚至普通百姓人家,纷纷仿效王府的样子造起了房子,这种房屋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既有天井相隔,又有回廊连接,布局合理,雍容稳实,气势宏大、环境幽深,像宫殿一样金碧辉煌。
后来,闽王接到密报说泉州有人企图谋反,竟敢建造皇宫式房屋,不由得大怒,下旨责令他们停造,并要追查处罚。后来太监提醒是他自己准许的,他才恍然大悟,明白个中原因。但所谓“君无戏言”,既然是自己说过的话,最后也只好作罢。于是闽南就出现了很多皇宫式的民居。
当然这不过是传说,闽南红砖建筑的起源尚无定论。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员楼建龙认为,早在宋代,这种建筑已经在闽南地区开始推广和建造。红色的建材是专用于皇家宫殿、庙宇及帝王宗祠这一类建筑,被称为宫廷色,本为“庶民不许”,却在闽南民间大量使用,这除了与闽南人长期从事海外贸易,民间积累了巨大财富以及炫奇斗富、讲求排场的乡风有关外,由于福建沿海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山高皇帝远”,加上闽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特性,使得外形富丽堂皇,被称为“皇宫起”的违禁红色建筑在闽南一带悄然风行。
“皇宫起”建筑特色
“皇宫起”建筑的屋顶造型一般有硬山式顶、悬山式顶、歇山式顶,以硬山式居多,墙体一般“出砖入石”为主,也有夯土墙、乱石墙、土胚墙等,多用石砌基础和红砖砌筑外围墙。建筑雕刻包括传统石雕和传统木雕。
石雕一般包括房屋建筑的墙石、门楹、窗框、椽柱、地铺、台阶、栏杆等,其基本要求是有平直的线条,平整的平面,均匀的棱角。木雕如屏隔、漏窗、窗花及斗拱,大多雕有团鹤、螭虎、蝙蝠、夔龙、万字锦、卷草、麋鹿或戏剧人物等各种图案。其加工方法有浮雕和透雕等种类,线条要求盘曲有力,繁而不乱,疏密得体,刀口富有力度感。
闽南“皇宫起”传统建筑是中原文化与闽南地域文化完美结合的典型,它吸收了中原文化中帝王宫殿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融入福建闽南地方“祈福、求禄、添寿、招财”等民俗习惯的象征性元素。建筑格局沿中轴线左右对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帝王宫殿“天人合一”的理念。其“燕尾归脊”、“双燕归垂”的设计意念寓意燕子(子女)不管飞出多远总要回归故里的深刻内涵。
对红色的喜爱,对雕饰纹样细节的刻意追求,对吉祥象征物的从容表现,使惠安传统建筑汲取了闽南地域文化中的独特养分,在建筑结构、建筑装饰、雕刻题材和用材选择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石雕、木雕、砖雕、泥雕、灰雕、瓷雕广泛应用于脊吻、斗拱、雀替、门窗、屏风、栋梁等构件,建筑上基本达到厝必有雕,雕必有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艺术境界。座座雕梁画栋、翘脊飞檐、红砖白墙,即使是水榭山廊都有重檐飞瓦,雕梁画栋,尽显惠安雕刻艺术与建筑艺术紧密结合的风流。
远望红砖古厝,最吸引眼球的除了屋顶最佳形制的燕尾脊之外,便是红砖墙的立面,红彤彤似鲜艳的向日葵颜色。近看,红砖墙面每每刻意组砌,贴面镶嵌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成为富于变化的砖砌艺术。而诸多雕饰的运用,诸如砖雕、石雕、木雕、瓷雕,室内、室外均有别致的修饰,使得整座厝的艺术显得更美、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