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古老的节日传统与民间文化,压岁钱的习俗已经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无论是最早的钱币护身符,后来的压胜钱,或是如今的真实红包,都寄托着中国人对于家庭观念、礼仪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是属于中国人的人情味。那么,古代的压岁钱长什么样呢?
汉代
中国最早的压岁钱始于汉代,只不过当时还不叫“压岁钱”,而是叫“压胜钱”,取自压胜辟邪的意思。
而且,当时的压岁钱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钱”,而是一种外形类似于流通货币的辟邪挂件,只能用于收藏或佩戴。
这些压胜钱的正面,通常都会铸刻上各种吉利的词语或符号,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等,背面则通常为龙凤、双鱼、星斗等图案。
每逢新春佳节,家里的长辈都会为儿孙们准备压胜钱,期盼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祛病除灾。
唐代
唐朝的春节是在立春日,同时也是宫内相互礼拜的日子。在这一天,皇家宫廷流行着相互赠送压岁钱的习俗,当时称为春日散钱。
宫墙之外的民间,当时也流行着长辈为新生儿发散“洗儿钱”的传统,为新生儿带去避邪康健的护身符。
唐朝的洗儿钱,外形比宋朝的压胜钱更像流通的钱币,而且正面的文字,也会使用类似“开元通宝”、“顺元通宝”等流通货币上的文字。
宋元
宋元时期,春日散钱的习俗从宫里传到了民间,逐渐演变成了春节前后长辈为孩子们发放压岁钱的习俗。
关于当时压岁钱的样子,富察敦崇曾在《燕京岁时记》里这样描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由此可推断,当时的压岁钱大都是成串编织在一起,并加入彩绳、丝带等元素,已经带有一定的装饰性。
明清
新疆自治区博物馆收藏有一枚清代的压岁钱,由黄铜铸造,圆形方孔,钱币直径3.9厘米,孔径约1厘米,正面刻有文字“长命百岁“的字样。
这枚压岁钱的正面文字间穿插有树叶纹饰,反面则有鸟头、花草纹饰等,整体非常类似清代的光绪通宝、乾隆通宝等钱币。
民国
民国时期,清朝的压岁钱习俗得以流传,但形式已经从方孔铜钱演变为一百文铜元,寓意“长命百岁”。
当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还要用红纸包起来,象征财气旺盛、大吉大利,也期盼新的一年能够红红火火、喜事临门。
小时候拿到压岁钱,第一时间就是赶紧放到自己的小金库:存钱罐。事实上,古代不仅已经有了压岁钱的传统,而且那时候就已经有了存钱罐。
扑满——中国古代的存钱罐
中国古代的存钱罐叫做扑满,取自“满则扑(打碎)之”之意。学生时代听欧得洋在《孤单北半球》里唱:记得把想念存进扑满......当时觉得台湾同胞把存钱罐叫成扑满好有趣,还以为是英语音译过来的。
扑满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并在唐代有了广泛的普及与应用。当时的扑满大都由陶、瓷制成,最知名的便为长沙窑出品的铭文扑满。
这个桃形扑满也出自唐代,整体为桃子造型,并采用酱釉工艺,上面镌刻有文字。整体质朴简单,是当时民间最常见的扑满造型。
除了造型简单、花色质朴的陶瓷扑满,我国还出土过不少风格独特、外形华丽的古代扑满。比如这个辽代的白釉贴花扑满。
压岁钱是中国家庭成员之间表达关爱与祝福的方式,每一枚压岁钱,就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寄托着长辈对于晚辈的关心、祝福与美好期盼。所以,在即将到来的春节,当你收到压岁钱,请记得对长辈恭敬的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