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传统武术流派之一峨嵋武术的历史演变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2-03 08:31:38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殿阁大学士
核心提示:峨嵋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以中国名山峨嵋为发祥地。包括世间流传的“五花”即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青城山的(青城派)。

  峨嵋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以中国名山峨嵋为发祥地。包括世间流传的“五花”即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青城山的(青城派)。金堂云顶山铁佛寺地区的(铁佛派),四川丰都地区青牛山(青牛派),四川涪陵点易洞地区(点易派),四川荣昌及隆昌两地(黄林派)。八叶是指在世间流传的赵门、僧门、岳门、杜门称为四大家。洪、化、字、会称为四小家。明朝时人唐顺之先生所著《峨眉七道人拳歌》曰:“浮屠善幻多技能,峨嵋拳术天下奇。


峨嵋武术


  峨嵋武术的历史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


  有不少文人方士隐居峨嵋山。司徒玄空,号动灵子,耕食于山中,在与峨嵋灵猴朝夕相处中,模仿猿猴动作,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嵋通臂拳”,学徒甚多。因为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众尊称为“白猿祖师”。《中国武术史》记作“战国白猿,始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1989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四川武术大全》称为“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峨嵋山的司徒玄空”。2001年版《乐山志》载为“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编峨嵋通臂拳,攻防灵活,在峨嵋山授徒甚众。”北宋时期,峨嵋山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贤菩萨的道场,僧人大增,自然武僧也为数不少。


峨嵋武术


  南宋建炎年间


  到了(1127-1130年),峨嵋山临济宗白云禅师创编了“峨嵋临济气功”。明代,峨嵋武术进入鼎盛时期,英才辈出,高手林立,其拳法更为精湛。明人唐顺之的《峨嵋道人拳歌》,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明代峨嵋派拳术术的高超技艺,从起势到收势的全过程,其神态、劲力、身法、击法、呼吸、节奏等各个环节,都记叙得细致入微。他用“忽而竖发一顿足,岩石迸裂惊沙走”赞其硬功卓绝;用“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颂其软功柔韧;用“去来星女掷灵梭,夭矫天魔翻翠袖”形容其动作敏捷;用“险中吴巧众尽惊,拙里藏机人莫究”概括其伸缩开合,变化自如,可谓精深之至。《峨嵋道人拳歌》其30句,是现今找到的颂扬峨嵋武术的唯一专题诗篇。


峨嵋武术


  清康熙年间


  曾经师从朱熊占学习峨嵋枪法的明遗民吴殳(1611-1695年,号仑尘子,江苏娄江人)著《手臂录》,精确地阐述各种枪法,其中写道“西蜀峨嵋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异人授以枪法,立机穴室,峨习两载,一旦悟彻,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与驾并。枪法一十八札,十二倒手,攻守兼备,破诸武艺。”可见其变幻莫测,精妙绝伦。在峨嵋枪法中,有治心、治身、动静、攻守、审势、戒谨、倒手等技法,大大丰富了峨嵋武术的理论。


  当代发展

  1983年,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为抢救、挖掘和弘扬峨嵋派武术,征集到许多武术资料,采访了巴蜀境内数千名60岁以上的老拳师,对他们的技法进行录像,收集到了68个门派、2368种徒手、器械、对练套路、练功方法和技击项目,比同期收集到的少林派武术250多种更为丰富多彩。


  峨嵋武术也同少林武术,武当武功一样,练武以“德”为先,不讲武德,便是武贼,强调武德的重要。为丰富中国武术运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光大中国武术运动应让峨嵋武术不断弘扬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标题: 【非遗传承】传统武术流派之一峨嵋武术的历史演变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64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