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灯歌是起源于利川市柏杨一带的传统民间舞蹈。利川灯歌中的众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有记载从清朝开始,群众逢年过节、喜庆集会、玩彩龙船时都要唱灯歌。
利川灯歌是一种古老的民歌,始于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俗话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利川灯歌与春节习俗密切相关。清至民国,利川百姓玩灯的习俗普遍兴起,是节间一项集体文娱活动。表演者还化装,俗名“灯夹戏”,有一点戏剧的味道。
利川灯歌内容以贺喜祝福、农事耕作、风光习俗和男女情爱为多,既有传统唱段,也可即兴创作。歌词句式以七字句破四字、三字加衬词(或衬句)最为普遍,也有五字句(或十字句破五字)加衬词(或衬句)的。徵、羽调式较多,旋律多下行,多小跳和级进。
利川灯歌是鄂西南土家族灯歌的代表,是我国灯歌中一支濒临灭绝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活体遗存。初步挖掘整理结果表明,利川传统灯歌民间仅存五十余首,尚在传唱的不足十首,《龙船调》是其中代表作。《龙船调》又名灯调、花灯、种瓜调、瓜子仁调,是群众逢年过节划采莲船时唱的小调,是地地道道的利川民歌,主要得益于收集整理后众人的传唱,所以很有名气。
利川灯歌好听的代表作还有很多,例如《唱起山歌送情郎》、《筛子关门眼睛多》等等。音调结构以“三音腔”最典型。衬词衬句丰富多彩,妙趣横生。蹁跹进退,踏歌赴节,打一遍锣鼓划一遍船唱一段歌,祥和、热烈。道具彩龙船是对祭祀屈原龙舟竞渡的艺术模拟。旱地划船,迎亲祝福,构思巧妙。蛮儿巴女齐声唱,传统歌曲无论是调式、句式、产生流行地域以及歌唱者的族属都多与古代巴人所唱巴歌、竹枝歌一脉相承,是巴歌、竹枝歌在利川流传至今存活的载体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扮演神仙鬼怪的花灯和大量以歌唱爱情为内容的灯调被取消,但“后八出”中的龙灯、狮子和“杂灯”中的采莲船、车车灯却得以幸存。“文革”中,灯歌中止。改革开放以来,采莲船、车车灯的演出虽然早已失去了它昔日的辉煌,但其演出时间却从年节逐渐扩展到了一切喜庆集会和休闲,从一种习俗逐渐变成了一种随时都可进行的群众文化歌舞活动。
利川是民间歌舞的海洋、民族民间文化的宝库,还有很多优秀民族文化等待进一步挖掘整理。文化遗产留下来的并不都是好的,要学会古为今用,弃其糟粕,留其精华,让我们民族文化优秀的文化元素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