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最新一期节目中,杜淳变身侠气飞扬的“往来顺饭店”掌柜,不为挣钱只为送信,悉心照顾来往邮驿兄弟,帮助西域商人解困。深处漫漫黄沙中的一间“逆旅”,上演了一段驿途传奇。
“驿使图画像砖”作为古代通信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中国人对沟通的渴望一起,留存了千年。今天,驿站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仍有一群人延续着它过往的使命。
驿使图画像砖
这件驿使图画像砖于1972年出土自嘉峪关新城堡魏晋墓群。它长34厘米,宽17厘米,米黄色的砖石上,寥寥数笔,就传神地刻画出1600多年前西北边疆的邮驿情形。
一名驿使头戴黑帻,身穿右襟宽袖衣,神情肃穆,稳坐马背。他一手紧控缰绳,一手举示棨传文书,砖上特意没有画出他的嘴,据说是为了表明昔日驿传的守口如瓶。说明了驿传保密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邮政储蓄安全、可靠的服务功能。再现了当时边境地区驿传的紧急情景,也寓示了我国邮政储蓄事业在新时期快马加鞭飞奔向前的新气象。
中国邮政标志原来出自这里
我国邮驿通信历史悠久,最早是通过“击鼓传声”和“烽燧烟火”的方式传递。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汉武帝时,在河西走廊“设四郡、据两关”,邮驿文化发展迅速。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我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达两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这首诗形象地描绘出了驿使风驰电掣般驰送文书的情景。同时,我们还能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读到关于“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的各种精彩描述。
中国古代的邮驿是国家为传递政令、军情而专设的机构,供驿使食宿、换马的驿站,它服务于官府,也为平民邮寄书信。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以驿使图为原型,发行了一枚面值1元的小张纪念邮票。1995年,驿使图又“代言”了邮政储取卡,成为了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
“驿使图”壁画砖描绘的是驿传通行场景,这是迄今所知反映中华邮驿时代最早的绘画作品。此外,通过这幅壁画砖,还可看出甘肃曾是邮驿的兴盛之地。甘肃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历代王朝于此多设关隘要塞,境内遍布古代烽燧和邮驿,尤其是河西走廊有着“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的壮观景象。
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是目前为止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邮驿机构,也是全国发现的第一个相当于邮政局的遗址,其中共出土悬泉汉简2.3万余枚,主要内容包括邮书、信札等,有大量以“悬泉置”为名的文件,有悬泉置更马驰行和各种使用传车、传马及接待过往行人的记载,还有“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个人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