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式之后,即通过篝火燃烧火焰的光亮来照明。人类燃起的第一堆篝火,其实就是人类制作的第一盏灯。从那时开始,古人对灯的精益求精就一直没有停止。
擎灯者立于方座之上.银质人首,发髻工整细致,嘴角微上翘,双目嵌黑宝石,炯然有神。他两臂张开,右手握一蟠螭,螭口衔错银灯柱,柱上绕以浮雕一小螭龙,另还有一攀援之猴,由下至上呈龙逐猴状,灯柱顶为一竖有三个灯钎的灯盘。
其左手握一螭尾,螭翘首承托一灯盘,其下另有螭,卧于最下兼为底座的最大灯盘中,左侧两盘上下并非垂直重叠,而是各自外移,略有交错,每个灯盘中也都有三个灯钎。如此一来,三盏灯盘高低错落。在一定灯空间内,光照亮度因而均匀,三灯九钎,点燃后共有九个火柱,其火光绚丽当能使满室生辉。
这座1957年出土于山东诸城葛埠口村的齐人形铜灯的造型为一家奴状男子,头顶光平,圆眼阔口,颇有神勇之貌,其立于镂空盘龙圆座之上,双手各擎一屈曲带叶竹节形灯柄,其上为灯盘。灯盘与下面的盘柄以子母榫口插合,可根据需要拆卸。擎灯侍者两手举高低不一,所以左右两个灯盘上下错落,弯曲灯柄使两个灯盘拉开距离的同时,又增强了灯体的支撑力和稳定性,整体造型颇见匠心。
带烟管的灯为汉代新创,烟管有单管和双管两种,其功能是将没完全燃烧的油烟和灰烬导入贮水的灯体内部,从而保持室内的清洁,另外还能加强空气对流,使燃烧充分,增大光亮。《释名·释车》:“釭,空也;其中空也。”釭也指中空的管状物。所以这种中空有导烟管的灯就叫做釭灯,或直接简称曰“釭”。《汉书·外戚传》记赵飞燕成为皇后“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髤漆,切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釭。”这里的黄金釭,指的就是这种灯。
晋夏侯湛《釭灯赋》云:“隐以金翳,疏以华笼。融素膏于回槃,发朱辉于绮窗。”金翳、回盘都是现在所见到的汉代釭灯上的构件,又云:“取光藏烟,致巧金铜。”而藏烟,也正是釭灯的特性。满城汉墓出土的三足鼎形带罩单管釭灯、西汉江都王墓出土双管釭灯都属此类。古代的灯都是燃油灯,点燃时间过长,釭灯烟管内废气充溢,空气对流就受到影响,相比于单烟管,双烟管灯的功能更完善。
我国古代供燃的灯油,最初用的是膏,膏者,脂也,是用动物脂肪制成的油脂,《楚辞·招魂》云:“兰膏明烛,华镫错些”句,其中的兰膏,当为这种油脂中搀入香料,点燃后即能散发芳香,是一种特别华贵的灯油。《潜夫论·遏利篇》云:“知脂蜡之可明镫也。”
汉墓出土的铜灯内曾发现有残蜡,说明最迟在汉代,除了以动物油脂作灯油之外,已开始以蜡代膏为灯油,这汉代出现的蜡,乃是蜂蜡,亦名黄蜡,由工蜂分泌,人工收集后略作加工称之为灯油,与现代所说的蜡并不相同,《西京杂汜》云“闽越王献高帝……蜜烛二百枝”。《急就篇》也记载有“蜜烛”,晋范坚《蜡灯赋》记燃蜡的灯:“列华槃,铄凝蜡。浮炷颖其始燃,秘闱于是乃阖。”可见蜡灯内的灯油是融化后的蜡。
如这座辽女仆托盘铜烛台,构思奇特,其叶形三足上顶一镂空铜球,其上为水波中升起的龙柱,上托仰莲,内半跪一女僕,高髮髻,身穿圆领长袍,双手托起一盘,内有烛托,是一件艺术价值很高而少见辽代艺术品。
从先秦到清代的件件灯具,对于文明来说,都是一件件至可宝贵的文物,这些文物是古人技能的反映,也是其审美、思想、精神的反映,古人很多能力,已经随着他们的隐入历史而永久消亡了;而这一件件器物所负载的审美、思想和精神,当能给今天的我们以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