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保留的文字资料,大多在一本叫《营造法式》的书里。中国的封建王朝时期,缺少对于这些技术的官方保存方法。加之工匠地位地下,多数人不数字,所以传承只能依靠师徒的方式。因此如果碰到一些意外情况,那么这些口口相传的技术就很容易淹没在历史中。
现存的《营造法式》是在宋、清两代进行过刊印,因为是官方出版所以研究价值很高,封建时期的工匠们都会以书上的标准为准。
宋朝出版的《营造法式》,是宋朝李诫所著,他是宋徽宗时期将作监的少监,将作监是掌管古代宫廷中从建筑到皇帝后宫生活用品的制作的官署。所以李诫才能写出这本书,全书一共是34卷,这里面包括了很多建筑样式以及各种材质的雕刻拼接方法。
建筑的样式制度,包括有建立城墙、营寨的方法;关于各种石头的结构和雕刻方法;大型木制材料的构架方法,立柱、横梁、枋、额、斗拱、椽等等;小型木质材料的构架方法,包括有门、窗、隔扇、天井,还有佛龛等等;关于瓦片的选择,介绍了瓦片种类的选择以及瓦片装饰的方法;还有房屋建筑内装饰画的制作方法,不同颜色种类画法的选择。其他的就是这么评估用料的方法,最后还有很多各种关于这些方法的图样。
李诫的这本书初版刊印的时间是崇宁二年,也就是1103年,几百年过去了。各种名词意思的变化,样式的变化,同时还有士大夫们蔑视各种技术的原因。所以这本书基本上没有人能看懂,一直到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以后。从清代的各种建筑技法书籍开始,经过十几年的研究,这本书才慢慢揭开那一层神秘的面纱。以至于后人们开始能够看明白,当时人们的各种建筑方法。这本书里关于大型木制材料的构架方法是全书的重点,而部分重要的方法,归纳起来的话可以分成以下部分:
一材和栔有两种含义:
(1)是指建筑物所用到的材料,是有一定的标准要求的。也就是说斗拱上的拱,还有和斗拱一样厚实的木材。这些材料一共分成八等份,至于建筑用什么规格的材料,需要看要建的这些房子是什么样的规模和制式、
(2)栔是度量衡,在木料的结构处,利用斗拱来填充承载这些空隙,空隙的间隔距离是六分,这种就叫做是栔,宋代的各种建筑都是按照这种比例来修建的,所以栔也就是度量标准。
二斗和拱斗拱是由很多的斗和拱所垒加组成的,统称为“铺作”,在立柱的顶端上成为“柱头铺作”,而在立柱和立柱之间的就成为“补间铺作”,在转角的立柱顶端又被称为“转角铺作”。在铺作之中,虽然结构是由斗、拱、昂三种组合方式,而且斗又分成4种,拱的话是有5种,但是在结构的合并上,最重要的就是集中了所有铺作重量的栌斗以及和从栌斗前后伸展出来的华拱。而昂的话就是在华拱之上或者是之下,垂斜出来的称为昂。伸展出来的数目从一到五不等,昂尾被压在梁下,作用是挑起飞檐。
三梁梁的话会因为它的长短不同还有用法不同有所区别,因此有时候称呼也不一样。比如在殿阁上用的平暗(也就是天花板),在天花板下面的梁栿,就被称为明栿,如果是在天花板上面,被当做承载屋顶重量的被称为暗栿。虽然梁的长短不同,但是梁的长宽比例为3:2的比例。
四立柱立柱当然也有长短大小的规定,但是对于这些规定并没有其他部分严格。主要还是看所建房屋的种类和规格,不过立柱有直柱还有梭柱的区别:梭柱的顶部三分之一左右,开始逐渐收缩,就好像希腊的罗马柱一样。关于立柱样式的选择运用,有以下两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转角立柱可以将角柱的重心向转角的方向倾斜,这样的话,在角柱逐渐增高的时候,可以增加翘起的感觉;
(2)立柱的时候,把立柱的往内向侧一点,这两个可以增加安全感。
五举折举折是指确定屋顶的坡度和房屋上盖的曲面角度的方法,而一旦确定了曲面角度,那么就是算是定好了侧面的样式。坡度比例是2:1是最缓和的坡度,就好像是两椽的小房子。如果坡度的比例达到3:2的坡度就算是非常陡峭,这种房子一般都是宫殿楼阁。而其他的厅堂走廊高低各有差别,这个就是所谓的举高,不是举高高。而这些的曲线是按照每条槫的中线,从槫上第一个缝减去举高的十分之一,第二个缝二十分之一等等。越低减的越少,然后这样连绵起来以后就成了屋顶上的各种断面曲线,这就是所谓的折屋。
除了这5种需要重要叙说的,还有其他的诸如阑额、角梁、槫、椽等等,都有它们特有的规定。因为中国传统的建筑群都是以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而这些大型木材制作方法,可以说是建筑技术中各种结构的全部方法。所以只要观察不同时期的大型木材制作方法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建筑结构的各种变革的大部分资料。当然还有关于小型木材制作方法的,比如各种样式门窗的定制,但是这些小型的手法并没有太多变化。要么是正方形要么是长方形,而天井多用小斗拱来作为装饰,建筑和家具的关系非常密切,自古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