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1-23 15:11:01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诸葛连弩
核心提示: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装饰与结构部分,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制流变的重要标志。斗栱位于屋檐之下,梁柱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装饰与结构部分,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制流变的重要标志。斗拱位于屋檐之下,梁柱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通过斗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同时,斗栱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檐桁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斗拱


  何为斗栱?


  斗: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


  栱:驾于斗上的弓形横木


  一组斗栱(宋代称“朵”,清代称“攒”)由若干个斗和栱组成,可置于柱头之上,也可置于两柱之间的阑额上或角柱上,分别称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或转角铺作(“铺作”即斗栱的总称)。从结构上,最重要的是栌斗(即斗栱底部、柱头之上的那块大方木)和华栱,后者是从栌斗上挑出的、与建筑物正面成直角的栱。华栱可以上下重叠使用,层层向外或向内挑出,称为“出跳”。一组斗栱可含一至五跳。横向的栱与华栱在栌斗上相交叉,与墙面平行。每一跳有一至二层横向栱的,称为“计心”,没有横向栱的出跳,称为“偷心”。


斗拱


  有时候华栱之上还有一个斜向构件,称为“昂”。它的上端,称为昂尾,常由梁或的重量将其下压,从而成为支承挑出的屋檐的一根杠杆。它那向外突出的尖形昂嘴使其极容易被辨认出来。


  依据出跳的数目、华栱与昂的悬挑、计心或偷心的安排等等不同情况,形成了斗栱的多种组合方式,重复交叠,可变化万千。可以这样简单,一目了然:


  也可以如此复杂:


斗拱


  斗栱之间以榫卯结合,不使用一根铁钉,这样纵横交错的组合犹如在梁架与柱间增设了一层弹簧层,可以有效地抗御地震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许多古代木构可以屹立千年而不倒,比如我国最高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辽代释迦木塔。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


  斗栱两千多年的演变沿革历史,也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结构法的演变史,所以常常是我们鉴别建筑年代的依据。从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逐渐发展完备。唐代至元代,斗栱的体积宏大,近乎柱高的一半,充分表现出斗栱在结构上的重要性,例如佛光寺东大殿。


  宋代以后,斗栱偏于纤巧,至明清,斗栱的结构作用几乎不存,体积更为细密,檐下装饰作用增强,色彩也更为鲜艳,如故宫太和殿的斗栱。


  太和殿斗拱彩画


太和殿斗拱彩画


  正因为斗栱具有装饰性,它可以出现在很多地方,由于各时期、各地域的不同,斗栱也相应呈现出千般姿态,万种风采。屋檐下、戏台、藻井、牌楼、门头……都可见到斗栱的身影。


  建筑斗栱:屋檐下支撑屋顶出檐的斗拱,是建筑上用得最多最集中的一类斗拱。


  藻井斗栱:藻井是建筑室内天花上的一种装饰,斗栱将藻井结构层层抬高,从而构成一座完整的装饰。


  门头斗栱:门头是建筑大门上的装饰,斗栱装饰性极强。


  塔之斗栱:塔,源于印度,汉末传入中国后,形成多层楼阁式佛塔,因此亦有斗栱形象。很多石塔、砖塔中的斗栱仅为装饰之用,不具有结构功能。

 

本文标题: 浅谈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68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