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中国十三朝的古都,也是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历史上的西安,如何在改朝换代之后一次次重生,又如何变成今天的样子,本帖就为大家一探究竟。
80年代的安定门城楼箭楼
一、先秦两汉宅兹中国
西安历史悠久,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的西安有过多个名字,如丰镐、长安、京兆、大兴、奉元、西安。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出土了距今6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聚落遗址,依照出土地,被命名为半坡遗址。
商周之际,周文王将都城从周原迁至西安西郊的沣河西岸,是为“丰京”,周武王于沣河东岸建“镐京”,二者并称为“丰镐”,丰镐是世界上最早的双子城。1963年,宝鸡市出土了周武王子成王时的青铜器何尊,在何尊的铭文上发现了最早的作为词组的“中国”。在一开始的“中国”,就不是地理上的中心,而是文明上的中心,文明的制高点才是“中国”。
丰镐遗址规划图
战国初期,秦献公由雍城(今宝鸡凤翔)迁都栎阳(今西安市东北),秦孝公时又在商鞅的建议下迁都咸阳。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最终也选择了这里,以当地“长安乡”而将新都命名为长安,汉武帝又在长安设“京兆尹”作为最高地方长官。
东汉实行长安和洛阳东西二京制度,经历了汉末李傕、郭汜之乱和十六国北朝的战争,城市规模已经远不如前。直到新一代大一统帝王隋文帝杨坚营建大兴城,西安终于迎来了自己最辉煌的时代。
二、隋唐时期版筑坊市
唐高祖李渊建国后,重新划分大兴县和长安县,并改大兴县为万年县,取“万年长安”之意。新的长安城占地84平方公里,鼎盛时期的人口高达100万,有300多个国家的使者、商人和留学生汇聚于此,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修复长安城护城河
根据考古挖掘,唐代长安外郭城墙为版筑夯土墙,城墙平均高度在5米左右,城墙基宽约9至12米,总长度将近33公里,累次叠筑,逐渐加高,城门上还有包砖。版筑法是由两片木板相夹,板外用木柱支撑,再于两板之间填充泥土,用杵筑捣紧,最后撤去木板木柱。在完工之后还要接受审查,办法即向墙上射箭,如果箭头可以射进城墙则不合格,主管官吏就会受到严厉的责罚。
唐长安实行严格的中轴对称和坊市制度。外城地区各设东西向14街与南北向11街,把外郭城划分为108个坊。
大明宫遗址公园
长安城的宫墙远高于外城城墙。根据《元和郡县图志》、《唐六典》、《长安志》、《唐两京城坊考》诸书中的记载和考古挖掘的报告,位于南宫墙的建福门东西宽度35米,南门长约17米,拥有3个门道,大明宫含元殿“南去丹凤门四百余步,东西广五百步,殿前玉阶三级,每级引出一螭首,其下为龙尾道,委蛇屈曲凡七转”。考古挖掘表明,殿内两列内柱间距9.7米,并与相邻前后檐柱相距9.2米,形成十三间的面阔,五间的进深。由此可推算,含元殿大约东西长60余米,南北宽40余米,在1400年前可谓规模宏大。
三、明清时期青砖灰瓦
公元904年,军阀朱温挟唐昭宗迁都洛阳,将长安所有房屋尽数拆毁,将砖木材料沿河运往洛阳。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对长安城进行了改建,名为“新城”,但新城面积仅5.2平方公里,是原长安城面积的十六分之一。宋金时期为陕西路京兆府,元代为川陕行省奉元路。
明代朱元璋北伐,封次子朱樉为秦王,作为藩王之首,今天的陕西省政府东侧和南侧还保留着明秦王府的遗址,并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进行大规模的改建,然而只有明城墙西南角处于唐代皇城的原本位置,将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命名为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和安远门,每座门楼均由闸楼、箭楼和正楼组成,从而奠定了今天西安城的基础。
城楼布局
明代是砖石结构全面推广的年代。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在陕西巡抚张祉的主持下,外部和顶部城墙整体被通砌以灰砖,14公里长的城墙,共用砖2600万块,到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名臣陕西巡抚毕沅在任上再次修葺,并统一外墙斜度为5度,保证雨水快速流入水槽。
1645年,清军攻下西安后,改明秦王府为八旗教场,在钟楼向北至安远门、向东至长乐门加筑城墙,将西安城内东北角划为满城,东南加设南城,其余部分为汉城。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时,革命军炸开东面城墙攻入满城,拆除了满城西、南城墙,改“满城”为“新城”,也就是今天西安新城区的由来,并将城墙洞门命名为“中山门”,以纪念陕西辛亥革命的胜利。
长安城的辉煌,体现了中国古人勤劳智慧、自信包容的伟大品质。全盛时期的长安,除慈恩寺(大雁塔所在地)、荐福寺(小雁塔所在地)等诸多佛教寺院外,还有非常多的清真寺、祆祠(拜火教)、波斯胡寺(景教,即基督教“异端”聂斯脱里派)等建筑。现藏于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了唐太宗降旨准许景教在华传播的史事。直到今天,除了佛教和道教遗存之外,西安还为我们留下了如大清真寺、南城清真寺、藏传佛教广仁寺等诸多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如今的西安,还建成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兴庆宫公园、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西市博物馆等主题博物馆,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永远是后来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