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木雕工艺品的制作程序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1-25 10:02:10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虎符先生
核心提示: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下面跟着古建中国的小编了解一下木雕工艺的制作程序。


木雕


  第一,雕刻的好坏与选材也有很大关系。木头也有松软和粗硬之分。


  松软的易雕,比较适合初学者用。如椴木、樟木、松木等这类木材只能雕刻造型结构简单、形象比较概括的作品,雕刻起来比较容易,但因其木质软、色泽弱,有的需要着色处理,以加强量感。如有些纹理比较明显而且变化多端,就可以巧用木纹的流畅、木纹的肌理,作一些较抒情的作品。一般说来,造型起伏越大,木纹的变化越丰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状动态越婉转、流畅,木纹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极富装饰性。当然,这种木材的造型设计应是以高度概括为主,过于复杂和过于小的体积,不仅会破坏木纹,还会造成视觉上的反差。所以在创作一件作品之前,首先要对木材有所认识,选择适合于所表现的材料十分重要。


  粗硬沉重的比较难雕。雕刻的上等材料如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这些材料都属于硬木,他们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适合雕刻结构复杂、造型细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过程和保存过程中不易断裂受损,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但是有一点就是雕刻蕲起来比较费劲、容易损伤道具。


木材


  第二,在木材雕刻时木材应该先做干燥处理。干燥处理的方法也很多包括:


  1、人工干燥:其步骤是将木材密封在蒸气干燥室内,借蒸气促进水分蒸发,使木材干燥。干燥的程度最高可使木材含水量仅达3%。但经过高温蒸发后的木质发脆失去韧性容易受到损坏而不利于雕刻。通常讲原木干燥的程度应保持在含水量30%左右。


  2、自然干燥:将木材分类放置通风处,搁置成垛,垛底离地60cm左右,中间留有空隙,使空气流通,带走水分,木材逐渐干燥。自然干燥一般要经过数年或数月,才能达到一定的干燥要求。


  3、简易人工干燥:一是用火烤干木料内部水分。二是用水煮去木料中的树脂成分,然后放在空气中干燥或烘干。这两种方法干燥时间可能缩短,但侵水后的木材容易变色,有损木质。


木雕雕刻


  第三,刀具的应用


  刀具是从事木雕创作的最直接的助手和伴侣。它在木雕工艺制作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刀具齐备,会磨会用,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造型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巧,使行刀运凿洗练洒脱,清洗流畅,增加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刻刀的种类也有很多包括平刀、圆刀、斜刀、中钢刀。这些刀都有各自不同的用途。木雕的辅助工具主要有敲锤、斧子、锯子、木锉。斧子的用途是配合出坯,大量砍削木料,注意砍削时不宜用力过大,不可直上直下砍,斧刃应与垂直的木纹保持45度左右,否则,木料会开裂。木锉的用途主要是在圆雕的细坯阶段,可代替平刀将刀痕凿迹锉平整以便修光,又可代替圆刀或斜刀作镂空处理。


 
标签: 木雕工艺品

本文标题: “民间工艺”木雕工艺品的制作程序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71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1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