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城墙始建于东汉初平三年(192年),原为土墙,唐以后开始以砖石筑墙。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郡守高至临重修旧城,莫定了后世规模。
城墙平面呈长方形,东南长,南北稍短,东南角城墙依峥嵘岭南麓而走,周回四千五十步(约6500米),西临天堑衢江,东南北三面皆设宽阔的护城河,共设城门六座:东门迎和、南门礼贤(后又称通远门、光远门)、西门航远(后又称水亭门、朝京门)、北门永清、小南门清将(后又称前湖门、魁星门、通仙门)、小西门和丰(后又称埭塯门、通广门)。衢州城墙经历代多次重修,现存城墙基本为明、清和民国时期的遗迹。
城墙平面呈长方形,东南长,南北稍短,东南角城墙依峥嵘岭南麓而走,周回四千五十步(约6500米),西临天堑衢江,东南北三面皆设宽阔的护城河,共设城门六座:东门迎和、南门礼贤(后又称通远门、光远门)、西门航远(后又称水亭门、朝京门)、北门永清、小南门清将(后又称前湖门、魁星门、通仙门)、小西门和丰(后又称埭塯门、通广门)。衢州城墙经历代多次重修,现存城墙基本为明、清和民国时期的遗迹。
目前,衢州府城的护城河体系保存基本完整,六个城门台基也基本完好,另外还有残破程度不同的数段城墙遗址共2000余米。
其中东段城墙约700米,北段约300米,西段约120米,南段约65米。现存城门台基的平面多为“工”字形,以大西门为例,城门台为前后两道并列拱券中夹天并组成,底平面长22.82米、宽12.36米;顶平面长22.34米,宽11.88米;前门洞宽4.22米、深3.22米;后门洞宽4.88米,深6.68米;天井口宽5.24米、深2.30米。城台高7.4米,用八层条石错缝平砌。西门、小南门和东门的城台形制及结构与大西门基本相同。
在衢州城内北门街南端的十宇路口,还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四门塔式钟楼基座。其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13米,高4.6米,由四道拱券围合中央天井组成,基座上原建有二层楼阁,后毁于战火。
近年来,几座城门周边已修建古城墙遗址公园,并于1999年复建了大西门城楼和钟楼楼阁等建筑,遗址公园环境古朴幽静,古城整体风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此外,在大西门和大南门的维修过程中,先后有“南宋开庆元年、嘉定三年”、“元至正十三年”,以及“明崇桢十三年”等纪年城砖出土,成为鉴定衝州古城历史的重要依据。
衢州府城地处浙西门户,四省通衢,历来是军事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城防体系是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城防战略的真实案例,同时,衢州城墙近两千年的修缮历史,也记录了历代修城的工艺特征和材料演变等历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