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我国汉族传统节日--小年,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传说灶王爷原名张生,本是一布衣百姓,其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这件事传到了玉帝耳朵里,玉帝认为他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便封他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百姓们认为要对灶王敬重,毕竟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为什么南北方“小年”差一天?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据研究,“小年”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崇拜,在殷商时期的“五祀”和西周的“七祀”中,“祀灶”都是重要内容。魏晋之后,作为“祀灶”对象的灶神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小年”作为节日基本成型。清朝之前,“小年”祭灶都在腊月二十四,如在成书于宋末元初的《梦粱录》中,就有“(腊月)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腊月二十四,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会备各色菜肴祭灶)的记载。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祭神,顺便连灶王也一起拜了,所以《清史稿》就有了“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宫中祀灶以为常”(腊月二十三日,宫中通常会祭祀灶王)的记载。后来王族、贝勒乃至百姓都随之效仿,北方民间“小年”祭灶时间逐渐变为腊月二十三日。而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距离政治中心较远,则继续沿用旧历,即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小年”有哪些习俗?
祭灶王
相传灶王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会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百姓的善恶。家家户户于二十三日,在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隐恶扬善之词,严禁妇女主祭,妇女只能在内室扫除炉灶。
扫尘土
在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进行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此习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是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因“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表示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备年货
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从这一天开始,“买买买”变得名正言顺。
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
饮食习俗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每当这首“过年谣”唱起,就意味着传统的“小年”到了。
民谣中唱到:“二十三,糖瓜粘”。为了让灶王上天多多美言几句,糖瓜便派上了用场。到如今本来是用来粘住灶王嘴的糖瓜早已成为了孩子们的美味。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其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北方的大部分节日饮食中经常出现饺子的身影,小年这样一个日子饺子肯定不会缺席啦。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山东半岛地区,在小年会做一些样式丰富,色彩鲜艳的面花。虽然做工繁琐,备料复杂,但是人们依然愿意制作这些面花,以此来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现如今传统民俗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越来越陌生,很多人对于西方节日可以娓娓道来,却对我们自己的节日不够了解。小年是我们的传统民俗,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传统民俗,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了解传统民俗,从这个小年开始吧~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每当这首“过年谣”唱起,就意味着传统的“小年”到了。
“小年”是迎接春节的开端,在中国人的一生中,团圆就是年。无论走出多远,也走不出家的牵挂。今天是小年,新年新气象,古建中国祝大家阖家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