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中国建筑文化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1-31 08:38:53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汉五铢
核心提示:在世界古代历史上,只有古代欧洲建筑、中国建筑、伊斯兰建筑被公认为最有影响的世界三大建筑体系。这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也具有更为辉煌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

  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由于东西南北的自然环境不同与气候条件的差异,也由于不同地区各自产有不同的建筑材料,所以世代以来,他们便依自然条件与可能提供的材料,按照各自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需要与习惯,创造了互不相同的建筑,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各自的建筑做法与建筑风格。


  黄河中游为黄土地带,土层厚,土质松,雨量多,气候温暖而湿润,曾遍布森林。这就使古代人得以定居下来,用简陋的工具从事农耕,用木材和黄土架构房屋来抵御寒冷与风雨。这些房屋大多以木材为构架,以黄土为墙壁,屋顶敷以草泥或茅草。房屋朝向南方,是为了采光和冬季避风、取暖。


中国建筑


  在中国的南方,房屋多为南向或东南向,是为了接纳从东南方吹来的海风。有的地方为了空气流通与减少潮湿,房屋下部采用杆栏式构造。建筑材料除土木以外,南方多采用竹子与芦苇。山区则广泛运用石材,以条石筑壁,片石敷顶,达到了就地取材之能事。森林地区则常使用井干式建筑。总之,中国古代建筑是古代人们因依自然条件的产物。


  在世界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过大约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其中有些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有限,如古代埃及、西亚、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古代欧洲建筑、中国建筑、伊斯兰建筑被公认为最有影响的世界三大建筑体系。这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也具有更为辉煌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经数千年的历史,从材料结构到装修装饰、从个体形式到群体组合乃至城市布局,早已形成并始终继承和发展着自己独特的做法制度、技术特点、艺术风格和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建筑


  直到20世纪初才终结,但至今一些古老城镇和部分乡村的民间住宅仍然不同程度地保持着传统的建筑形式,而在园林景观中传统建筑固有的面貌和艺术特性不仅从未失去,而且还在继续发扬光大。


  古代东亚、东南亚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影响最大的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古代建筑直可说是中国建筑之附庸,形成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特别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园林艺术,开始为欧洲所知,并产生了实际影响。


  “建筑”是个现代词语,其内容和范畴相当广泛,大凡有意识地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固定场所和空间条件的一切建造过程和建造物都可属之。


  中国古代并没有“建筑”一词,但所谓“营造”或“工程”大体也可与之相当。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出发,对建筑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划分方法,如可以从构成建筑的材料分,可以从建筑的结构形式上分,可以从建筑艺术上对具有不同内容和形式特征的建筑风格加以区分等等。


中国建筑


  通常说到的建筑类型,主要是指从建筑设计的目的出发,根据建筑的用途功能及性质和使用范围进行的分类。建筑初创之时,为满足人们饮食起居生活而建造的房屋,是最早的单一建筑类型,其功能用途单纯,结构形式简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日益增生很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房屋类建筑遂分化出不同的功能用途,或者说是将原本只是居住用地房屋移用于满足其他相应各种活动之需,如行政的段堂、供神的庙宇、死人或灵魂所“住”的陵墓祠堂,以及作坊店铺、剧院戏台、书房学堂等等,而且还产生了许多非房屋类建筑,如坛台、桥梁、堤坝、碑塔、园林等等,导致建筑的形式和种类日益繁多,也就需要给予相应的名称。


  建筑的名称大多是从生活经验和习惯出发,对建筑空间环境某些较显著特点的概括,约定俗成为建筑名类。随着建筑的发展,建筑名类有新增,也有消失,有的虽保留下来但却在形式与内涵上发生了变化。后世建筑用途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化、性质的复杂性,常使类分难以止尽,类有交叉,名复互见,其于中国古代建筑尤其如此。

 
标签: 建筑文化

本文标题: 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中国建筑文化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74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