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二季节目中,“甜蜜夫妻”唐嫣、罗晋再次合体,化身鲜卑才女钦文姬辰与东晋皇族后裔司马金龙,组建混血小家庭,“北魏女性”和“惧内夫君”的搭配,再现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北魏“家事”。他们守护的国宝是木板漆画。
木板漆画
在隋唐盛世之前,中国历史曾历经大分裂时代,大分裂也是大融合。司马金龙一家几代人的经历,便是这一历史大潮的缩影。司马家族原本是东晋皇族,司马楚之当年为避免灭族从南逃到北,投靠北魏王朝,被封为瑯琊王,司马金龙袭其父爵位。
1965年,在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出土了一座北魏贵族的夫妇合葬墓,经考证墓主人名正是司马金龙。司马金龙墓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而其中尤以国宝木板漆画最负盛名。
木板漆画,较完整的有五块,出于墓中后室甬道西侧。在《国家宝藏》中亮相的是其中的两块之间由榫卯连接。木板漆画屏风用木板制成,通长82厘米,宽40厘米,厚约2.5厘米,组接起来便是琅琊王司马金龙的一扇彩绘漆屏风。在没有高椅,人们惯于席地而坐的南北朝,它是重要的家具之一。
两块木板的正、背面均绘有非常精彩的漆画,其中正面绘画表现内容均为古代著名女子故事,例如有“娥皇、女英”、“周太姜、周太任、周太似”、“班婕妤”,均为西汉刘向所作《列女传》中故事,而背面绘画则多取材于《孝子传》。
木板漆画采用渲染和铁线勾描的手法,板面涂朱漆地,用黑漆勾线条,色彩非常浓艳。这组彩绘屏风的出土是北魏绘画史的重大发现。漆液粘稠,本不易作画,但此画笔法细腻,须眉衣带一丝不苟,线条勾描与顾恺之笔法相似。
题记和榜书文字介于隶、楷之间,气势疏朗,是少见的北魏墨迹。木板漆画是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由于木质文物材质特殊,展出期限一般不会多于30天,是不可多得的北魏绘画、墨书真迹。
木板漆画的出土,对研究北魏前期的绘画风格,进而探讨整个魏晋时期的中国绘画成就,都有独到的价值,同时它也填补了这一时期漆器研究的空白。漆画作品,保留着当时南北朝文化交融时的特色,是记录那个时局动荡,却文化交融时期的代表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他愿用一生探索大漆的密码
在《国家宝藏》舞台上,有一个年轻的漆艺家说:“如果能破译这幅画上的秘密,就等于掌握了古代漆画创作的精髓。”这个人叫张志纲,他是这件千年国宝的今生守护人,也是一个把大漆当成自己一生朋友的人。
他对于大漆的感情,可谓是“如胶似漆”。“大漆是我的好朋友,我要用一辈子去守护它,”他的语气无比坚定,“在我最低谷的时候,它给了我很多自信。”对于这个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老朋友”,一说起来,他依旧保持着敬畏,甚至直言崇拜:“虽然大漆表面是液体,但干固之后异常坚硬,力量非常惊人。不仅如此,它还能改变易腐材料的特性,使之千年不腐。这就是大漆的力量,这是最让我崇拜的,值得我一辈子做下去。”
漆艺是古代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发明,也是东方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技艺之一。从“漆”这个字本身来看,最上面的“木”字,就是漆树,中间的两撇就是刀割漆树的划痕,下面的“水”则是流下来的漆。
我国的古人们不仅数千年前就掌握了割漆的工艺,还将“漆”纳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盘筷碟盒,大到车船楼阁。俞伯牙奏响千古绝唱《高山流水》的古琴就是漆器;王羲之在享受“曲水流觞”的欢畅之时,用的也是漆器耳杯。张志纲说:“如果没有漆器,我们所熟知的中华文明史,或许会遗失许多精彩的瞬间。”
漆文化里,深深地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审美与才情。张志纲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动情地说:“我觉得漆器的性格与我们中国人的性格有很多相似之处。漆,内敛不张扬,它的光是含蓄幽深的,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虽然表面看起来很柔软,但干固之后异常坚硬,非常坚强。而且还能改变易腐材料的特性,使之能千年不腐。这些就是大漆的力量。漆器的精神其实和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是相通的。”
让漆器回归生活,才是最好的保护与传承
要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仅靠少数手艺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认识和激活这些古老技艺,让它们在新时代里得以重生与繁荣,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思考题。张志纲说:“复制木板漆画只是寻回这门古老技艺的开始,我非常希望我们漆艺人能够共同努力,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和我们生活习惯的漆器,让这种工艺和精神回归到我们中国人现在的生活当中,这才是最好的传承!”
我们也相信,不仅是漆艺,还将有越来越多传统的技艺将回归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为它们身上,有着中国历史的照应,有着中华民族自身的照应。我们要让这些古老的技艺不断传承,让千百年来的中华文脉,在我们的血液中一直鲜活地流淌。
绝美的漆画艺术不应该被隐藏,让我们多多关注和传承漆画艺术,让中国的传统艺术美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