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央对节能工作和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类建筑量大面广,其节能环保问题十分突出,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筑物不仅是耗能大户,而且较长周期的工程建设已成为一大污染源。因此,加快发展绿色建筑,既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迫切要求。
面对多年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与环境压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文明观。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和具体路径,就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是要从源头上推动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减少生态破坏。从建筑业的情况看,也就是要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建筑。
建筑物作为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场所,既对资源、能源形成大量消耗,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国际机构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有50%以上从自然界获取的物质原料用于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近些年,以健康舒适、节能环保、自然和谐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建设,在许多国家蓬勃发展,被普遍称之为代表了21世纪的发展方向。加快发展绿色建设,无论是从环境的角度、能源的角度或是可持续发展角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相对于传统建筑而言,眼下绿色建筑仍存在建造成本较高、施工难度较大、市场认可度较低等问题。来自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普通建筑的建安成本为3000元/平方米,要达到住建部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建安成本每平米大约增加百分之十左右,如果要达到更高标准,建安成本还将进一步上升。与此同时,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可度尚不高,愿意为其支付溢价的意愿较低,这都影响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应该明确,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主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指对人类及环境无害,又能充分利用环境、节能降耗,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应该明确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能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材料资源,并且利于环境保护。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又分别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七类指标进行评价。
室内环境温度问题应善于应用自然能源还需分析当地气候及建筑内部负荷变化对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影响。绿色声环境要求不损伤听力并尽量减少噪声源,健康舒适的声环境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绿色建筑不仅要使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达到有害浓度指标以下,并且要使处于室内的绝大多数人对室内空气品质指标表示满意。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室外环境不仅重视创造景观,同时重视环境融和生态做到整体绿化,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要提高认识。对于各地区各部门来说,要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个要求应贯彻落实到建筑业发展的具体工作当中去。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我国建筑业的现状看,无论是设计和施工,还是材料供应和辅助设施,大体都能够满足绿色建筑发展的需求。不过,大众化和普及化的问题仍亟待解决。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普及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宣传绿色建筑在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诸多益处,进一步提升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认同。同时,要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鼓励人们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做起,自觉为美丽中国建设做贡献。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要强化政策引导。现阶段,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关键在于消除成本制约。这方面,除了设计施工单位千方百计挖掘潜力,多管齐下降低建安成本,有关部门也要认真研究出台绿色补贴、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系列举措,推进财政金融更好服务于建筑业的绿色转型,有力推动绿色建筑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