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一个草稿,上面有大量涂抹之处,却历来被誉为“行书第二”,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媲美。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颜真卿可以说是王羲之后声望最大的书法家。苏轼曾说,“诗至于杜子美,书至于颜鲁公”,千年来,他的书法影响了书坛无数人。
许多学写毛笔字的人,都是从颜真卿工整的楷书字帖开始练习,但这部闻名天下的《祭侄文稿》,却是一篇饱含悲痛一气而成的文章。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给在安史之乱中被俘以后,被安禄山惨杀的战斗英雄颜季明而写的一篇祭文。
颜季明是常山太守颜杲卿的小儿子,安禄山围困了常山以后,叫颜季明帮助他们让他劝降父亲颜杲卿,但是,颜季明宁死不屈就是不肯劝降。安禄山就杀害了颜季明。不就,常山也被安禄山攻破,颜季明的父亲,颜杲卿也被俘后杀害。
颜真卿奋力抵抗安禄山,他领导的团练武装,坚持战斗并没有失败,第二年的四月,至德二年(757年),他就投奔了唐肃宗,跟唐肃宗一起继续打击安禄山叛军。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前后,唐肃宗收复了被安禄山叛军攻陷的洛阳和长安,唐肃宗的军队,还在河北收复了很多地方。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就写于乾元元年的九月,正是唐肃宗反叛军节节胜利之时。当时,颜真卿找到了侄子颜季明的颅骨,看到侄子两年之间,被安禄山杀害,永远不能相见,非常悲愤,血泪在心头。与颜季明一起被杀害的颜氏一门,总共要300多人。目睹如此惨绝人寰的叛军罪恶,颜真卿的国仇家恨一齐涌上心头。《祭侄稿》就是在这样的隶书背景下写的。
颜真卿对安禄山一直保持着一定的警惕。所以,安禄山天宝十五年(755年)十一月爆发以后,他就与家族中的哥哥颜杲卿一起誓死抵抗安禄山,安禄山在河北受到的抵抗,颜真卿是最大的。这是颜真卿被历史上认为忠贞的标志,颜真卿一生,都是一个铮铮铁骨的忠臣,在后世的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祭侄文稿》本来就是一件祭祀文章的手稿。由于多种原因吧,这就作品被传颂最多。
极其罕见的唐代书法真迹
《祭侄文稿》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横59.6公分,纵29.2公分,大概相当于两张A4纸横着拼起来的大小。它与苏轼《寒食帖》、赵干《江行初雪图》一起被称为“镇馆之宝”。
因为这是极其罕见的唐代书法真迹。《祭侄文稿》写于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中国,宋元以前保留的书画真迹不多,历经战乱还能流传至今的书画基本上都是稀世之珍。
由于书画都是在纸或者绢上绘制的,所谓“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相比玉器等耐储存的文物,书画的生命极脆弱,光线、空气潮湿度、微生物等都可能带来一定的损坏。
1984年起,台北故宫博物院陆续精选出70件名作列为限展品,规定每次最多仅能展出42天,展后须休息三年以上,《祭侄文稿》也在其中。它上一次展出还是在2008年的“晋唐书法展”。很多人说,这种文物是“展出一次,伤害一次”。
《祭侄文稿》一共23行,234字。由于情感激越,这些文字时疏时密,墨色有重有轻,甚至有“枯笔”的痕迹。颜真卿长期积累的书法功力在悲壮的情绪下挥洒而出,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是书法家往往很难到达的境界。《祭侄文稿》恰恰处于“心手两忘”的创作境界。
据说,从这件300多字的墨迹可以看得出来,颜真卿只蘸了五次墨。所以,《祭侄文稿》中的枯笔也很多,这些枯笔墨虽然少,但是有非常细的丝线连带,有骨肉相连不断之感。
那么,为什么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的书法地位这么高?
我们就书法来说,颜真卿在《祭侄稿》这个作品中,充分展示了没有任何掩饰,心境与笔法。曾经收藏过《祭侄文稿》的元代书法家张晏对《祭侄文稿》有一个非常有见解的评价,是大家很少知道的,但是,评论非常精彩,也非常到位。
大家如果看一看,就会对《祭侄文稿》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张晏说:此祭侄季明文,今在余家。住京师,尝会诸贤品题,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观于此帖,真行草兼备三法。张晏的心手两忘,非常恰当地解释了《祭侄文稿》书法非常高的创作境界。
颜真卿的书法风格强劲雄浑,而他本人的个性也刚直耿介。在《祭侄文稿》写就的26年后,他被派去劝和叛将李希烈,因屡次宁死不降而被勒死,享年76岁。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北宋中期之后,颜真卿的书法得到了文人的极高赞誉,甚至推崇为神品。欧阳修就极力推崇颜真卿:“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在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早已不在人间的情况下,保存尚好的《祭侄文稿》就更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