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乐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2-25 11:05:00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殿阁大学士
核心提示:海州五大宫调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乐,是江苏省明清俗曲重要的一脉,是古老的"诸宫调"宝贵的遗存,对中国民间音乐乃至民间曲艺的研究具有难得的实证价值。

  海州五大宫调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乐,是江苏省明清俗曲重要的一脉,是古老的"诸宫调"宝贵的遗存,对中国民间音乐乃至民间曲艺的研究具有难得的实证价值。海州地区民众演唱小曲的习俗由来已久。


海州五大宫调


  由于地处苏、鲁两省接壤处,也是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交汇地带,因而历史上北南双方的小曲杂调均在此流传生根,呈现出既融会贯通又诸调杂陈的局面。海州五大宫调是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等为基本腔调的一种用曲牌连缀体来演唱的艺术形式。


  海州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古称。海州五大宫调,又称“海州五大调”或“海州宫调牌子曲”,是指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的确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等为基本腔调的一种用曲牌来演唱的艺术形式,分布区域以海州、板浦为中心北至赣榆县,南至淮安、盐城,西到沂沭河边,发祥地在今海州锦屏镇,流传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


海州五大宫调


  艺术特色


  中国传统乐学中概括律高、调高、调式间逻辑关系,用以表明调性的基本理论。自周代宫廷乐师创造十二律理论之后,中国音乐的宫调理论始终是以十二律体系为基础的。传统乐学中无"音阶"这一专用名词。在表达音阶概念时,常常从不同角度分别使用音、律、声、调等词。一定音阶(音)的各个音级(声),各相应于一定的律高标准(律),按一定规律组成相互间的关系。音阶的阶名叫做宫。宫与调之间存在从属关系。宫音是音阶的首音,在音阶中又以某声(音级)为主构成一定调式(调)。


  传统乐学中七声音阶各音级有五正声、二变声(又称偏音)之分。五正声的名称为宫、商、角、徵、羽。理论上将七音中的第四、第七级视作降低半音的宫声和徵声,因此得名为变宫(第七级)、复徵(第四级)。在不同的音阶形式中,这两个变声又可视为高低半音的两个不同位置,也就是在二变的律位上,可有四个偏音。它们在传统乐学中的名称为:清角、变徵、清羽或闰、变宫。


海州五大宫调


  传统的宫调理论大致有4种系统:①律、声命名系统。②琴调系统。③工尺谱系统,或以弦序、孔序为标志的燕乐和民间音乐的宫调。④词曲音乐和南北曲声腔的宫调系统。其中第①种系统在理论上比较严密,在中国音乐史上始终作为指导性的理论与技术规范。


  在后来戏曲家著作中,宫、调、宫调诸语常作概念上的互换,从而丧失了术语的作用。戏曲音乐转而采用曲笛上的民间工尺七调和乐谱中的煞声字来表明它的宫和调,在民间传谱中采用了小工调、凡字调等调名。而它原有的燕乐调名已无宫调涵义,只具有曲调分类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中期,陇海铁路向东延伸通车到新浦(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后,海州一带的水路交通渐为陆路所替代,板浦便逐渐失去了交通枢纽的地位。40年代末,板浦日趋萧条,后灌云县政府迁至伊山,交通的闭塞和文化生活的单一,使得海州五大宫调免受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一些濒临失传的曲目得以完整的保留,演唱的艺人也衍传至今。


  当今,在新浦、海州、板浦等地,自动聚会演唱官调牌子曲的玩友们仍不乏其人。


 

本文标题: 【非遗传承】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乐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83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