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永泰庄寨始建于唐朝,明清时期持续发展,到了晚清几乎遍及各村镇,史上总量超过2000座。如今,大部分庄寨已毁,现存较为完好的还有152座。其中,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年代在百年以上的有98座。
作为永泰特有的民间传统建筑,庄寨大多是就地取材的土木石结构建筑,被誉为“南方民居防御建筑的奇葩,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记忆,传统乡绅文化弥足珍贵的载体”。永泰庄寨为数众多,“父子三庄寨”这偌大的家业算是独一份的。“父子三庄寨”之一的绍安庄,当地人称“福建的布达拉宫”,位于东洋乡周坑村水尾处,距离东斗村也就5公里的路程。
周坑为一小盆地,四面环山,形似天坑。两条小溪自村中穿过,在村尾汇集。山边田头,遍植青梅、李果;山头上,栽满的是茶籽树。进村时,天阴阴的,梅树、李树恰在枝头绽放小白花,让人眼睛一亮。
说是“福建的布达拉宫”,只因绍安庄建在村庄南面的山坡上,面溪背山,依山而筑,庄寨后楼屋脊与寨前小溪水平面落差达30余米,仰若高台层层、屋檐重重。沿着缓坡拾阶而上,抵达庄前,“绍安庄”三字方方正正,有点“一览众生”“小天下”的气势。当年,庄寨主人单是筑基砌墙,就采光了门前两条小溪的卵石,花费了整整十年的光阴。
绍安庄始建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为“父子三庄寨”中黄孟钢长子黄学书所建。谷贻堂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创建者为黄孟钢。积善堂始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三子黄学猷人生一大手笔。谷贻堂、积善堂,皆位于永泰县霞拔乡锦安村长万自然村,三庄寨相隔不远。
与土楼、土堡有别,庄寨讲究防御与居住性能并重。有一说法,谷贻堂极尽奢华之能事,实为“庄”,“寨”的功能并不显著。而在绍安庄,雕梁画栋并不多见,倒是生活与防御设施功能齐全,实用方便,是一座宜居宜守的庄寨。
绍安庄前后三进,三进落差大,故寨内光线足,视野好。外墙高达5米,随坡起伏,最高处与最低处竟有16.5米的落差,这让盗匪们视如畏途、望而却步。妙的是,庄寨不设跑马道,高大的城墙唯留斗形窗与射击孔,小厅堂和屋舍的开间因而显大,且可直接从凿在寨墙上的斗形窗采光。没有老宅那种“阴森森”的寒气,给人的感觉就特别舒适。绍安庄处处通透,连接前楼、排厝、花楼的内廊,比其他庄寨要宽出许多,转圜处还留足公共空间。
庄寨的西北和东南两个对角上,有三层角楼两座,里头的空间也很宽敞。论细节设计之巧妙,可从现场演示中初窥堂奥——厚实硬木方形小桌摆放一旁,不经意间,还以为是闲置的家具,结果两位乡民搬起方桌,竟当窗户给整体安上,真是“闲时置忙时用”。东南一侧角楼地下底层,还凿有月牙似水井一口,井水清冽,涓涓细流,常年不竭,经得起长时间的围困。
角楼三层顶棚,用整根圆杉木作为檩条,上面铺垫稻草,再覆盖上厚达1米的泥土,可抵御火攻。杉木外皮不曾剥离,历百余年,外观竟与刚伐下的树木无异。这样的设计无微不至,像山墙上添加一层雨披,既保护了墙壁不受雨水侵蚀,又增加了屋面的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