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山东花鼓——山东曲艺走唱类曲种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3-08 10:36:51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秦半两
核心提示:山东花鼓是一种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对口走唱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山东曲艺中唯一一个走唱类曲种。

  山东花鼓是一种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对口走唱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山东曲艺中唯一一个走唱类曲种。山东花鼓几乎没有表现金戈铁马的故事题材,却十分擅长表现家长里短的生活故事,即所谓“针线笸箩”。山东花鼓衍生出多种地方戏曲,如两夹弦、四平调、五音戏、柳琴戏、茂腔、一勾勾等,是众多剧种的直接母体,对于山东地方戏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花鼓


  山东花鼓几乎没有表现金戈铁马的故事题材,却十分擅长表现家长里短的生活故事,即所谓“针线笸箩”。因为语言风趣,且有许多打情骂俏的内容,元明以来,常被官府视为“淫词荡调”而屡遭禁演,但在民间却深受百姓喜爱。在鲁西南一带,流传有这样的民谣:“花鼓进了庄,家家不喝汤(方言即吃晚饭)。”意思是家家户户都去听花鼓,大家着迷得连晚饭都不吃了。


  南宋时就有山东花鼓的相关记载。而一份上世纪50年代山东曲艺艺人登记调查资料显示,在清朝中期,花鼓活跃于鲁、苏、豫、皖四省接壤地带。其中流行山东的花鼓大致分为三路,走向以鲁西南为中心往北、往东发展,且都是与各地民间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互相吸收、结合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衍生出多种地方戏曲,如两夹弦、四平调、五音戏、柳琴戏、茂腔、一勾勾等。


  流行菏泽等鲁西南地区的“南路”山东花鼓约在清咸丰末年最终演变为两夹弦、四平调两个剧种,但以菏泽方言为基础的说唱形式花鼓并未消亡,一直和戏曲表演并行不悖,是菏泽老百姓长久以来的重要文化娱乐形式之一,至今还保留着它的原汁原味。


山东花鼓


  山东花鼓代表人物


  提到山东花鼓,就不能不提到已故的花鼓艺人杜学诗。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是他的艺名“黑云彩”。杜学诗(1900-1976),定陶人,12岁拜沛县花鼓艺人“半碗蜜”为师,主攻旦角,18岁即在鲁西南一带崭露头角,常在济宁土山杂八地书棚演唱,或四乡赶集打地摊。


  主演《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花厅会》、《访蓟州》等曲目,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听众,特别是青年妇女欢迎。他嗓音清脆,表演动人,又因其皮肤黝黑,艺术超群,观众亲昵地送号“黑云彩”。鲁西南一带到处流传“南地来,北地来,谁也不压黑云彩”的顺口溜。


  杜学诗在济宁期间,与林淑英结为夫妇。林淑英婚后随夫学艺,改名杜学莲,数年后亦名声大振,成为鲁、苏、豫、皖花鼓界“四大名旦”(王桂芳、郭震芳、尹艳喜、杜学莲)之一。


  夫妻在菏泽、济宁等地广收门徒,“黑云彩班”演出更活跃。后来,花鼓班以有碍风化罪名被查禁,迫使“黑云彩”与苏北花鼓艺人小兰子、大兰子等组成花鼓班社,流动到上海跑马场演出,后转道阜阳、界首及兖州、泰安、聊城、淄博、德州、济南一带,改名“山东老调”、“山东干砸梆”、“花鼓丁香”、“老梆子”等继续演出。在济南演出时,曾与五音戏泰斗“鲜樱桃”在南岗子唱对台戏。在大观园演出时,观众赠送“艺贯华北”的牌匾。


山东花鼓


  山东花鼓几乎没有表现铁马金戈的故事题材,却十分擅长表现家长里短的生活故事,即所谓“针线笸箩”,这从它的基本曲目“老八本”——《头堂》、《二堂》、《休妻》、《花墙》、《大帘子》、《二帘子》、《花轿》、《抱牌子》,即可以窥其一斑。而在留存至今的140余部山东花鼓曲目中,有绝大部分是反映男女爱情及家庭道德伦理故事的。


  经常上演的曲目有:《货郎段》、《黑驴段》、《王婆骂鸡》、《安安送米》、《王小赶脚》、《王刚画庙》、《朱买臣休妻》、《锔大缸》、《王二姐剜菜》、《对绣鞋》等,生活情趣浓郁,曲词俚俗而生动,具有方言学、社会学、民俗学、乡土文化等多种研究价值。其词式多为七字句、十字句,粗看似缺乏规范,细研究才显出艺人运用语言的智慧和成就,这正显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文标题: 【非遗传承】山东花鼓——山东曲艺走唱类曲种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90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