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中国古典家具始终与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中国古代的椅子,它便是中国礼仪和等级名分的象征。
在古代,只有男子才有坐椅子的权利,女子不能坐?古代的椅子,到底有哪些讲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古代椅子与中国等级文化
早些时候,人们都是“席地而坐”,民间使用家具讲究尊卑、长幼、男女。
汉代礼俗基本上沿袭周代,汉代使用的席分长短,长的可以坐三至四人、短的可以坐两人,再短的只可以坐一人。论等级,一人独坐的席高于两人席,两人席又高于三人席与四人席。
“椅子”这个叫法也是唐代才有的。唐代出现了早期的椅子,是由矮床和胡床兼并融合产生的,椅凳的使用渐渐多起来。
宋代椅子更为普遍,造型和结构都更合理,高度也接近现代。宋元时期一般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贵宾来访才能使用椅子,妇女及下人只能坐圆凳或马扎。
到了明代,椅子的形式已有很多,如交椅、圈椅、官帽椅、太师椅等等。明清时期,女人可以使用椅子了,但也有一些男女有别的限制。
明代有一种形制较小、造型别致的玫瑰椅,据说是专门放置在闺房中给大户人家的小姐坐的。
中国古典坐具,体现的是一种庄重和典雅的文化,这些坐具的设计宗旨,蕴含着人们坐时的礼仪。
交椅
交椅是一种很古老的椅子,原始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折叠坐具,叫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因椅子腿呈交叉状,可以折叠,便于携带,故名“交椅”。
交椅出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交椅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其交接部位一般都用金属饰件钉裹。明代的交椅以圆后背为多。
在北宋时期,椅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作为男尊女卑、尊卑有别的衡量标准。交椅,在宋元时期是仕官贵族及有名望的人家中才配置。
交椅在厅堂中陈设,以显著地位,有凌驾四座之势,俗语有“第一把交椅”之说,就能说明它的尊贵和崇高。如果来访宾客的地位与自己相当,皆是高官显赫,就只能也以交椅接待。
圈椅
圈椅,俗称罗圈椅,因靠背与扶手相连成圈形而得名,是交椅的改进。
明代圈椅兴起,圈椅宽阔的背圈,再配上精美的椅披甚至虎皮等皮毛,着官服的祖宗们在烟雾缭绕中更显得神秘、尊贵。
圈椅是身份较高贵、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坐的。圈椅在明代曾称为“太师椅”。
圈背连着扶手的扶手椅,圈背和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坐靠时可使人的臂膀倚着圈形的扶手,十分舒适。
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国独具民族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一般陈设在正屋八仙桌的左右两侧。
宝座
宝座产于唐朝皇宫,后于宋、元两朝完善并定型,由明朝进入顶盛。
古代为皇帝专用御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的产物,象征着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权力和地位。
在皇宫正殿里,宝座居中而设,皇帝坐在宝座上,俯视苍生,接受百官的朝拜,家具的实用意义已经完全让位于等级森严的宫廷礼仪了。
宝座大都形体较大,座面以下的做法采用床塌做法,多用弧腿膨牙、内翻马蹄的形式,突出其稳重大方的特点。
后面摆一较大的带座屏风,两边放置香几、宫扇、香筒之类器物,显得格外庄重、威严。
即使是摆在配殿或客厅,也要放在室内中心或重要位置。这类椅子很少成对,大都单独陈设。
宝椅大多以紫檀制作,取材厚重,造型庄重,雕饰精巧,为使用者增添威严之感。
清式宝椅的特点是尺寸大,结构复杂,用料规范,做工精细,装饰瑰丽。宝椅上下内外,雕琢各种吉祥纹饰,显现出皇家的尊贵和豪华气派。
太师椅
太师椅产生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它是唯一一个以官职来命名的椅子。
太师在宋朝的等级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见太师椅等级仅次于宝座。
明代,将上部安栲栳样椅圈儿的圈椅称为太师椅。清式太师椅一般成对陈设于厅堂正中或比较雅致、庄重的场合。
后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与庭院中的典型厅堂家具,在陈置上要求成双配对,或布置于供桌两边,或设置于厅堂东、西两边。
到了清代,太师椅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此扶手椅的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俗称屏背式,样子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
这些特征都是为了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而趋向于尊严。
官帽椅
官帽椅,因椅子搭脑的造型,酷似宋代官帽的“乌翅帽”形状,官帽椅为古代官吏使用。官帽椅是宋代定型的一种椅具,明清时期,民间使用得较为广泛。
不论在厅堂,还是在花园户外,官帽椅以其舒适和优美,既能让人坐着舒服,又能与室外美景融为一体,应该说是中国传统坐具中设计最为成功的一种。
千百年来,在“礼”的名义下,人们制定了一整套社会行为规范,包括家具使用的规范。这些规范,有些已随时代的变迁烟消云散,有些沉淀成为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习惯和风俗而流传至今。
古代家具是一本百科书,是历史的见证,映射着古人的审美情趣、科学技术、生活习性和阴阳之道,形成了中国几干年来家具文化的独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