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历史记载瓦是在西周及春秋时期出现和使用,砖是在战国时期出现,大规模应用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古建筑中常用到各种材料有青瓦、青砖、方砖、琉璃瓦。古建砖瓦种类繁多包括板瓦、筒瓦、勾头、滴水、正当沟、斜当沟、托泥当沟、吻下当沟、平口条、压当条合角吻、蹬脚瓦、博通脊、挂尖、承奉连砖、博脊连砖、套兽、走兽、仙人、三仙盘子、列角盘子、升头、川头、戗通脊、戗兽座、戗兽、垂通脊、小连砖、三连砖、大连砖、联座、垂兽座、垂兽、正通脊、群色条、大群色、黄道、赤脚通脊、吻座、正吻、鸱吻、望兽都被通称古建砖瓦。
古建砖瓦材质一般是纯粘土烧制而成;产品呈青灰色;给人以沉稳、古朴、自然、宁静的美感。
人类在利用粘土烧制生活陶器的过程中发明了砖瓦等一系列陶质建筑材料。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是距今5500年左右的安微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红陶块”,随后是距今4300多年前淮阳平粮台龙山城用于卫生设施的陶水管,到了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时期,开始出现用于屋面的筒瓦、板瓦以及绳纹四钉砖等。战国时期,砖瓦大量出现,进入秦汉时期,砖瓦的发展进入建筑史上的繁荣时期,“秦砖汉瓦”家喻户晓。直至今天,陶质建筑材料始终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它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历史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上这写资料是在中国文物信息网上摘自的。
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亚洲的木构和欧洲等西方的石构各放异彩,一木一石成了东西文化在建筑上的分野。在古代的地中海沿岸地区、两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自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就以石充当主建料,形成了以石为本位风格的古西方建筑,也印证了“建筑史即为石头史”的说法。在建筑用材中,我国的建筑体系一直以木材为主,直至东汉时才较多使用石头作为建筑材料。而南越国宫署遗址却保存了大量石构遗迹和遗物,为秦汉考古首现。
石质建筑用材、独特的建筑手法都显露出南越宫苑与同时期的中国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却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带釉砖瓦在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出现,是陶质建筑材料的一大进步。南越国的工匠们将釉的材料与技术成功应用到砖瓦上,为中国琉璃瓦的发明与生产奠定了基础,也体现了南越国高超的建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