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的年号制度,探寻帝王背后的故事!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4-02 10:41:50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宋晨希
核心提示:近日,日本平成天皇正式退位,太子德仁成为新天皇,并发布新年号为“令和”。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古代皇帝的年号制度,探寻帝王年号背后的故事。

  近日,日本平成天皇正式退位,太子德仁成为新天皇,并发布新年号为“令和”。关于“令和”的含义,日本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出自《万叶集》里的梅花歌:“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佩后之香”。


  新的年号,将承载着日本国民的期望与理想、反映时代的氛围。


  众所周知,日本的年号制度,完全是源自古代中国,此前,日本年号的选用,也几乎都是从中国古代典籍中进行选择。


  从西元645年孝德天皇大化改新开始,就多从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选取相应的文字。比如“平成”,就是出自《史记》的“内外平成”和《尚书》的“地平天成”。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古代皇帝的年号制度,探寻帝王年号背后的故事。


  年号制度并非与皇帝制度同时出现


  年号,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用来纪时。此外,它的出现,代表的是古人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变化,同时也是帝王确立自身统治合法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很多人认为,年号制度是与皇帝制度同时出现的。但如果要是翻阅史书,我们会发现真实情况并不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但是秦始皇并没有年号。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上古时期,君王往往只有谥号而没有国号。到了中古时期呢,既有国号也有谥号。如此一来,儿子可以议论父亲,臣子可以议论君王,我不愿采取这样的办法。因此,我决定废除谥号。我从此以后,叫做始皇帝,我的后代就以此为基础,叫做二世、三世,我要将皇位传到万世,无穷无尽。


  这句话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在秦始皇之前,人们是用谥号来讨论君主行为的。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谥号是君主死后才有的。


  那么君主活着的时候,是怎么纪时呢?其实就是直接使用年数。比如,你生活在周代,不论是哪个天子在位,其实都是用“王几年”(现在出土的战国兵器中,就写有“王三年戈”等字样)。像《春秋》等典籍记载的,鲁隐公多少年,鲁哀公多少年,其实是为了便于区分时代,孔子追记的。


  由此,我们会发现,现在很多电视剧春秋战国的电视剧,臣子都直接称君主谥号(比如秦昭襄王),其实都是犯了电视剧《康熙大帝》中“我孝庄”的错误。


  那么,到了秦始皇时代,是不是人们纪时就直接用始皇多少年了呢?其实也不是。根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我们可以发现,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人们一般将它称为“今上”,就是当今的皇上,比如“今上元年”。


  这样的称谓,一直延续到了汉武帝时代(司马迁其实写过一个《今上本纪》,后来被汉武帝删除)。


  到了汉文帝,帝王开始有了改元的冲动,也就是要更换纪年。不过,那个时代也没有年号,怎么改元呢?主要就是更换元年。比如,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前十六年是从“今上”元年开始算起,一直到“今上”十六年。可是,到了,十七年,又变成了“今上元年”。


  好好的纪时,汉文帝为什么要突然改变呢?这主要与汉文帝自身的需求有关。在《史记·封禅书》(其实就是后人增补的《今上本纪》)中,透露了这一变化的端倪。


  当时,有一位赵人新垣平,拿着一个玉杯去找汉文帝,说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汉文帝一看,玉杯上刻着“人主延寿”。新垣平又对汉文帝说:“我观测,今天太阳会两次出现在中间”(也就是两个中午)。过了一会,果然如此。于是,汉文帝就宣布明年改元,令天下人聚饮庆贺。


  有人推测,汉文帝这次改元,其实是为了上承天命,延长自己的寿命。改元,好像就可以除旧布新,以一种新的姿态迎接未来。


  其实,新垣平不过是玩了那个时代“方士”的把戏,他可能懂一些天文知识,提前预测到了那天太阳的变化。于是,自己私自造了一个玉杯来蛊惑汉文帝,但汉文帝对此深信不疑。从汉文帝开始,帝王就开始出现了改元的习惯。


  后人为了区分这些时间,就用“元年”、“中元”、“后元”(汉景帝改了三次,于是就有了“中元”。汉文帝时期,只有“元年”和“后元”)来指代不同的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


  那么,年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就要说到大名鼎鼎的汉武帝了。


  现在,我们一提到汉武帝,都说他是“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北击匈奴,开辟丝绸之路,让汉王朝的威名远扬,甚至“万邦归降”。但其实,汉武帝是一个特别迷信的人,司马迁就说他“尤敬鬼神之祀”。有人用鬼神忽悠他,他往往就给这个人高官厚禄。


  汉武帝在位54年,一共使用了十一个年号,前六个,每六年一换;后四个,每四年一换。前六个分别是: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后四个分别是: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但其实,在汉武帝刚刚即位的时候,并没有年号。根据辛德勇的研究,汉武帝直到第六次改元,也就是在元封时期,汉武帝才有了建立年号的打算,决定在下一个时期使用“太初”年号。


  为什么这个时候要建立年号呢?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汉武帝的丰功伟绩达到了顶点。元封时期是公元前110年到公元前105年,汉武帝46岁到51岁。早在元光、元朔和元狩时期,匈奴已经被卫青、霍去病等人打跑,河西走廊进入了汉朝的版图。


  到了元封期间,汉武帝又发兵攻打南越国,获得了岭南之地。随后,又平定东越国,甚至还北击朝鲜,使得朝鲜半岛也成为了汉朝的土地。这个时候,汉朝的疆域超过了秦朝最鼎盛的时期。汉武帝甚至还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将自己的功绩昭告给上天。


  汉武帝决定设立太初年号之后,将历法也进行了修改,以前中国主要使用夏朝的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到了此时,汉武帝决定使用《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这种历法制度虽然在历史上有过四次修改,但最终还是沿用到了今天。


  或许是因为使用《太初历》,汉武帝才将自己的第一个年号称之为“太初”。随后,“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以此来表明,天下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确定了“太初”之后,汉武帝又依次为此前的时间追加了年号。比如,汉武帝想起了他曾经获得了一只带角的野兽,就将一个年号确定为了“元狩”。后来,汉武帝又获得了一只宝鼎,于是又确定了一个年号“元鼎”。


  从汉武帝这个时候开始,年号正式成为了皇帝的“标配”。后代帝王,在他刚刚即位的时候,都要选择一个相应的年号,就连很多农民起义军或者反叛的军队,也都会给自己设立年号。


  比如安史之乱时期,叛军就建立了“载初”和“至成”两个年号。清朝时期,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取国号为“周”,建立年号为“昭武”等等。


  这五种情况会让皇帝改年号


  根据刘乃和在《年号纪年》一文中的总结,皇帝改年号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出现自然现象、自然灾害而改元。


  比如汉宣帝时期,由于出现地震,汉元帝就将年号改为地节,以此告诫土地,你不要发动生发宰异。后来,又降下了甘露,于是汉宣帝又改年号为“甘露”。


  第二,看到神兽,以祥瑞来改元。


  比如三国孙权时期,夏口、武昌等地出现凤凰,于是改元“黄龙”。


  第三,希望王朝稳定、安宁或希望百姓永不反抗。


  比如汉元帝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觐见汉元帝,双方确立了平息兵戈的约定。汉元帝于是改元为“竟宁”,以此表达边境永远安宁之意。


  第四,用吉祥祝福语来改元。


  比如隋文帝的年号是仁寿,武则天的年后是如意、长寿等,宋太宗第一个年号为“太平兴国”,表明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第五,表明自己即位是顺承天意。


  比如武则天的一个年号叫做“天授”,辽太祖年号叫做“神册”等。


  年号往往承载着皇帝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的朝代独一无二,永远传递下去,不至断绝。



  中国古代皇帝的年号,从汉武帝开始,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前后共经历了两千零五十多年。年号寄予了帝王对未来美好的想象。孔子曾说:“必也正名乎”。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做什么事,首先都要“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但正名其实只是第一步,正名之后,还要看这个人是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一直坚持做某事。


  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分析每个皇帝的年号,可以从中看出历史上每个时代社会的变化,皇帝内心的想法。


 

本文标题: 中国古代皇帝的年号制度,探寻帝王背后的故事!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704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