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青田石雕作品的艺术价值?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4-11 11:54:34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诸葛连弩
核心提示:青田石色彩丰富,温润如玉,质雅易刻,大材不可多得。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先生曾说“上品的青田石本身即是艺术品”。青田石原石的价值,基本可以从颜色、质地、体量、刀感四个方面,划分为珍品、优品、良品及差品四个等级。

  随着近几十年经济的飞速发展,艺术收藏市场一路飞涨。但在国石艺术品收藏领域,逐渐形成了一些误区和乱象:由于原矿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市场对国石石材的追捧甚至超过了对雕刻艺术本身的追求。


  国石艺术品收藏,收藏的到底是珍稀的国石本身,还是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国石艺术品的价值如何判断?笔者以为,国石石材本身是国石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载体,但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一件完美的国石艺术品,必定是国石自然之美与雕刻人文之美的完美结合。本文仅以青田石雕为例,从国石石材和雕刻工艺两个方面来谈国石艺术品之价值所在。


  一、国石石材


  青田石色彩丰富,温润如玉,质雅易刻,大材不可多得。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先生曾说“上品的青田石本身即是艺术品”。青田石原石的价值,基本可以从颜色、质地、体量、刀感四个方面,划分为珍品、优品、良品及差品四个等级。


青田石雕


  颜色


  青田石清淡雅逸、以青色为主色调,兼有各种颜色,以颜色纯净者为上。一石兼有多色者,则以色彩纯正艳丽、过渡自然为上,色间截然分明者为奇。


  质地


  温润微透、质地细腻者为上。


  体量


  在颜色、质地俱佳的石材中,体量愈大、形态愈饱满者价值愈高。


  刀感


  上好的青田石原石固然无需雕琢即是艺术品,但对于多数青田石,刀感的好坏也会影响艺术创作。


  一般来说,叶腊石质青田石刀感最好,能层层镂雕,精雕细刻至细如发丝而不断裂,利于艺术大师的创作发挥。伊利石刀感次之,地开石型再次之。绢云母型青田石刀感最为粘腻,其作品大多难以雕出精致的细节。



  二、雕刻工艺


  青田石雕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巧夺天工的雕刻工艺被誉为“天下第一雕”。一件青田石雕作品的工艺,可从原石利用、造型设计、雕刻技法,抛光上蜡四个角度评价。


  原石利用


  青田石雕技法上的首要特点即是“因材施艺”。石雕大师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素养,选择合适的石材雕刻对应的题材作品,充分利用石材的特点,才能创作出精美的石雕艺术品。


  造型设计


  造型设计最能体现石雕大师构思理念和艺术水准,是青田石雕工艺的精髓。


  雕刻技法


  高超的雕刻技法是作者艺术水准的最直接表现。一件完美的青田石雕作品,镂雕简洁彻底的同时要保证作品牢固安全,浮雕则剔地干净、层次分明,圆雕须三维完整饱满。石雕大师心手双畅,下刀能够准确生动地反映作品主题等,很大程度上都是以雕刻技法为保障的。



  抛光上蜡


  抛光上蜡是青田石雕艺术创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使作品光洁明亮,使石材的质地、色彩之美充分显现。抛光要分主次、有立体感,抛光后作品不变形、不走样,不减弱作品整体的气势。上蜡前须将作品清理干净,加温须缓慢均匀、防止爆裂。上蜡后须揩擦均匀,防止堆积。

 
标签: 青田石雕

本文标题: 如何判断青田石雕作品的艺术价值?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711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