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因省内有一条闻名于世而江流曲折的钱塘江,故而被称之为浙江。浙江不仅经济发达,民众富裕,而且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浙江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的发祥地!就拿著名的国宝级工艺品——浙江“三雕”作品来说,都是浙江人智慧的结晶。浙江三雕即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三种传统雕刻艺术。
东阳木雕又称白木雕,被誉为国之瑰宝。浙江东阳被誉为中国木雕之乡。历史悠久、风格淳朴的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的传统手工艺品,主要产区在浙江省温州、乐清等地。青田石雕是指以青田石为材料雕制而成的传统工艺品。
东阳木雕
东阳木雕,又称“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泽,不同于彩绘),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雕刻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
东阳木雕因产于浙江东阳而得名,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相传早在一千多年前,东阳人就开始其木雕的历史,他们世代相传,创造了众多的千古佳作,造就了上千的木雕艺人,从而成为著名的“雕花之乡”。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东阳木雕留世。
传承意义
中国是一个崇尚雕刻而又十分擅长雕刻的国度,在品种繁多,流派纷呈的数以百余种民间雕刻工艺中,历经千年锤练的浙江东阳木雕,是各流派中影响最大最负盛名的一种。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品类,生动的神韵,精美的雕饰,精湛的技艺和广泛的表现内容而蜚声海内外。
但是,近二十年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木雕不再用来装饰现代建筑,东阳木雕娴熟而精湛的手工技艺、巧妙而灵动的构思和丰富的传统内涵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环境,逐渐走向衰落。现代的年轻人难以潜心传统技艺,因此出现了从业人员技艺不精、普遍流失的现象。面对濒危的东阳木雕技艺,必须尽快对之进行抢救、保护。
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相传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间艺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了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如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
乐清黄杨木雕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乐清木雕门类齐全,在秉承传统、保持黄杨木雕的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已由“单体雕”发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圆雕”发展到“劈雕”、“根雕”,技艺更趋精湛,作品更臻完善。
传承意义
乐清黄杨木雕刻充分展现了民间工匠的智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种不同的风格,如明之木雕刀法圆润,简练流畅;清之木雕刀法清澈,光滑圆转等等。黄杨木雕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及工艺要求都是其他雕刻难以比拟的,亦无法以现代技术加以替代。
时至今日,乐清黄杨木雕的材料来源出现危机,同时专业人员流失严重,新人难以为继,且个体作坊分散,难以产生影响。这些状况都影响着黄杨木雕技艺的发展,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制订方案对这一特色技艺加以抢救、保护。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田石雕
青田石雕是民间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悠久。所谓历史,当然不能将“女娲补天遗石下凡变成青田石”的民间传说算在内,现在可以查证的最早作品是1989年江西新干县出土的吴越文化的文物--殷商时期的“玉羽人”。该文物系青田石雕刻,枣红色,通高115厘米,造型奇巧,刻工精细,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青田石雕自成流派,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神兼备。基调为写实而尚意;手法有圆雕、镂雕、浮雕及线刻;工序分相石,开坯,粗雕、细雕、封蜡、润色等。石雕艺人们根据石材的特点展开构思,因材施艺,依色取俏,化“腐朽为神奇”,使青田石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承意义
青田石雕是一代代石雕艺人和欣赏者们共同创造的民族优秀文化,是有生命、有灵魂的艺术。其魅力是其他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丰富的文化积淀使青田这座滨江古城更具神采。干百年来,它让人向往,令人喜爱,给人启迪,把美丽和幸福赐给热爱它的知音。但是由于青田石雕原料优质叶腊石历经千余年的开采,资源已近枯竭,同时青田石雕手工作坊规模逐渐缩小,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