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壳厝——建筑文化之闽南泉州传统特色建筑民居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4-28 11:12:38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虎符先生
核心提示:蚵壳厝,是闽南泉州地区一种传统特色建筑。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语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

  蚵壳厝,是闽南泉州地区一种传统特色建筑。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语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在泉州的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带均有分布,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壳厝,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蚵壳厝


  近年来,这些记载着泉州辉煌历史和“海上丝绸之路”灿烂文化的“蚵壳厝”,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和文化艺术爱好者慕名而来。尤其是泉州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后,更有不少海内外宾客来到泉州,观赏“蚵壳厝”,品味“海丝文化”。


  蟳埔村蚵壳厝的蚵壳并非泉州原产,专家考证:此种蚵种产于非洲东海岸。当时,泉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海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浔埔海边。元末明初,富裕之地泉州,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曾数度遭遇劫难,先民因无力重建新房子,就因地制宜捡些碎砖石砌成“出砖入石”的墙,再把海边的蚵壳捡来嵌饰在墙的外侧,这就是早期的蚵壳厝。


蚵壳厝


  蟳埔村蚵壳厝始建于宋未元初,主要特色在于蚵壳、砖石砌成墙,大面积的灰白色蚵壳与花白色花岗石、红色砖构成一幅幅色彩对比强烈、富有美感的图案,那一堵堵的蚵壳如片片鱼鳞,十分好看。


  福建泉州的蟳埔村位于晋江的入海口,海中的牡蛎,肉质美味,壳则可充当建筑材料。牡蛎当地称“蚵”或“蚝”,用它建造的房屋被称为“蚵壳厝”或“蚝壳厝”。沿海一带的海风带有盐分,红砖易受腐蚀,而蚵壳墙体不易腐蚀,也不渗水,闽南俗话所称“千年砖,万年蚵”。


  蚵壳厝自明末清初从形成、发展到衰落,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蚵壳厝建筑有浓厚的民俗气息、丰富的美学、工艺学知识;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的产物,见证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而且,蚵壳厝具有不积雨水、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的特点,适合海边潮湿气候环境居住;其次是蚵壳厝墙体十分坚固、素有“千年砖、万年蚵”的美誉。


蚵壳厝


  盖“蚵壳厝”是一件难度不小的手艺活。建造“蚵壳厝”时,要考虑房屋的坐向、是祖厝(祖屋)还是民居等因素。师傅还要按照主人家的意见,根据外墙的大小,处在哪一位置,用什么形式建造等进行一系列设计,然后再对蚵壳进行筛选,分出上盖、下臼,大和小,再清洗干净。原来砌墙只需要用土,不管是山上的、田里的都可以,只要有黏性,把蚵壳一只一只叠好,就能把墙壁装饰得很好看。砌蚵壳需要精湛的手艺。精明老练的师傅砌得错落有致,片片如鱼鳞。在砌时,凹的一面向下,第一个叠好,另一个要叠在前一个的一半,如此这样,一个叠一个,同时要和内壁一起砌,内外交叉,避免蚵壳脱落。


  “蚵壳厝”的墙壁厚度一般有36厘米,现在用条石、机砖砌的墙壁厚度大概在12厘米~24厘米。”用蚵壳盖的房子,下雨的时候,雨水不会泼进屋里,而且冬暖夏凉。


  “蚵壳厝”蚵壳的装饰部位一般有以下四种:地基以上,四周砌红砖框,整堵墙均嵌以白色蚵壳。这种“蚵壳厝”墙体如片片鱼鳞的蚵壳,构筑错落有致、简朴大方,属于明清时期的建筑;“出砖入石”式。在地基以上,砌成形条石或乱石至窗底下,墙角用方石砌柱,然后配以红砖方框,再饰以蚵壳至“鸟踏”下,这种形式具有实用性外,还有很强的装饰效果;“鸟踏”以上,屋檐以下的三角区,嵌饰蚵壳,有的还用红砖砌圆窗,这种属于现代建筑;用“条石”砌墙体至窗底下,再用红砖砌成窗,然后以蚵壳装饰“蚵壳厝”,在“鸟踏”下红白相间,鲜艳夺目。不仅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息,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和工艺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现代感。

 

本文标题: 蚵壳厝——建筑文化之闽南泉州传统特色建筑民居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723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