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井,是中国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至美元素,类比今天的“天花板”,天花是古代遮蔽室内顶部的建筑构件,既有装饰作用,亦可防止室内上方的灰尘落下。而藻井,则是建筑内呈穹窿状的天花。
随着佛教的传入,藻井作为穹顶上的符号,一直在述说着不同时代的宗教文化,具有一种“从人间通向天庭”的象征意义。既是如此,这样的构件通常也只能用于最尊贵的建筑物,或在寺庙佛像上方,或在宫殿中帝王宝座的上方,就如同天界诸神在人间的化身。
唐朝时,就曾明确规定,非王公之居,不得施重拱藻井。即便到了宋代,这种限度已经大大放开,但还是规定“六品以上宅舍,许做乌头门,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
进入明清,紫禁城中的奉天殿、太和殿中的藻井上,悬吊的乾元镜则直接地警告乱臣贼子,不要以身犯险,违抗天意。不难推测出,那些心中有信仰的人,常会把最美的纹饰献给藻井,而那些位高权重者,则会通过巨大精美的藻井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增加威望。
藻井之所以称之为“藻井”,是因为人类自从发现了火之后,深知火的好处,但也了解到了火的威力之大。而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后果难以预估。
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它是主水的,而在殿堂、楼阁高处作井,同时装饰藻类水生植物,就能压制火魔,以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于是,这也便有了藻井的另一个叫法“覆海”,宋朝时,人们藉此认为:在屋顶上置有浩浩淼淼的海水,自然是任何火都烧不起来的。
然而,随着一代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能工巧匠在藻井中,挖掘出了其对建筑的装饰作用,于是这个最初为避免火灾的物件,最终演变成了装饰构件。直到后来,彻底丧失了防火功能——藻井的做工越来越繁复,层层叠加的结构使得藻井表面面积很大,加上它处于屋内最高处,通风性能极好,结合周围的墙壁、屋顶上覆盖的陶瓦等围护材料,则恰好圈成一副“炉膛”,成为发生火灾时,最危险的着火点之一。
在古代匠人眼中,屋顶不仅可以遮风避雨,还是展现技艺的舞台。每一门传统手工技艺的背后,都闪现着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个精美绝伦的瞬间都凝聚着岁月与人生的坎坷沧桑。
藻井,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木造建筑一项繁琐的装饰技术。它不单单是一架天花板,那拱圆的穹顶,饰有不同的祥瑞,人间福美莫不兼具,世上色彩应有尽有,瑰丽绮美,可得四时景绪,能纳日月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