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五月一日是劳动节,经国务院批准,2019年劳动节放假安排调整为2019年5月1日至4日,共4天。在这样一个短假中,人们可以稍微放松下自己,停止下学习或者是工作的脚步,走出家门游玩,或者在家中休养都是不错的选择。那么,中国古代有劳动节吗?放假吗?
如今中国实行的五一劳动节是“国际劳动节”,这是在1889年,恩格斯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决定的日子。由于美国和欧洲各国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使得资本家们对于工人的剥削和压迫越来越严重,在十九世纪的时候,许多工人不仅工资低,工作时间更是长达十几个小时。工人们最终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开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罢工,最终迫使政府做出了妥协。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次规模巨大的全国性罢工,才有了“五一劳动节”。而中国在1942年正式实施,并且在这一天,每隔五年会对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来鼓励更多的人积极投入工作,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在古代,平民百姓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都在劳动,并无庆贺,只是每年有一天,哪怕是养尊处优的皇帝,也得出宫带头“劳动”一回。那便是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这一天,还有个特殊的名字——“龙抬头”,这一天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这个日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业的发展,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头等大事。于是,每年这个日子,皇帝都要举行“劝民农桑”的仪式。这个仪式,就是由皇帝本人示范,亲自耕田,以表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
据晋代文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的记载,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新春二月初二,都要率领各部落首领“御驾亲耕”,以显示他对农耕的重视。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也在《史记》中提到,周武王在二月初二不仅会举行规模盛大的仪式,更亲自带领满朝文武百官耕田劳作,以此拉开全国农耕的序幕。
到了宋元时期,二月初二的含义进一步扩大,既是“耕事节”,又是“花朝节”“踏青节”。但因为古人认为,二月初二甘霖将至,春耕劳作也要由此开始,所以不管节日内容如何变化,劳动的性质都一直得以延续。
发展到明清两代,皇家对二月初二的劳动意义更加重视。而将这个“劳动节”发挥到极致的,要数清代的雍正。雍正帝在位时,设了一个“一亩园”,就是由皇帝亲自耕种的一亩地。每年的“劳动节”,雍正都会到一亩园里耕种。
尽管这个仪式只是代表象征意义,但对于皇帝来说,也不容易。平日里,在皇宫内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日子过得挺惬意。可“劳动节”这天,却不得不亲自拿着锄头,耕田犁地,汗如雨下,这滋味可不好受。
当然,这一仪式也有让皇帝了解民间疾苦的用意,感怀天下的皇帝,往往能从中体会到民间疾苦,从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可见,即使一亩地,皇帝的贤明与否,在其中显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