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构件门簪——中国传统建筑高超的营造技艺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4-30 15:59:31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殿阁大学士
核心提示:门簪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大门构件,安在街门的中槛之上,有用两个或四个的

  门簪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大门构件,安在街门的中槛之上,有用两个或四个的,如大木的销钉将连楹结合在门框上,形式有圆形,六分形,但多用六方形,长按中槛厚一份,连楹厚一份半,再加本身径的四分之五即长,径按中槛高的五分之四或按门口宽的九分之一。


门簪


  古代中国仕女梳头打扮,青丝高髻,发上还往往要簪鲜花,簪金钗。


  古代中国人民打扮宅院的门脸,也用"簪"——大门上槛突凸的门簪。门簪是将安装门扇上轴所用连楹固定在上槛的构件。这种大门上方的出头,略似妇女头上的发簪,少则两枚,通常四枚,或多至数枚,具有装饰效果,成为旧时大门的常见构件。以至许多民居大门上门簪的设置,只为美观,并无结构功用。


  门簪有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形状,装饰以图案或文字。


门簪


  门簪数量为两颗或四颗,其多寡体现等级的高低。等级较高的金柱大门、蛮子门均有四颗门簪,而等级较低的如意门只有两颗门簪。


  门簪有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样式,正面或雕刻,或描绘,饰以花纹图案。门簪的图案以四季花卉为多见,四枚分别雕以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图案间还常见"吉祥如意"、"福禄寿德"、"天下太平"等字样。只两枚门簪时,则雕"吉祥"等字样,体现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汉代已出现门簪。古建筑学家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门簪的数目,在中国营造学社已经调查的辽、宋遗物中,均为二具。唯此寺(指少林寺)金正隆二年西堂老师培,与元泰定三年聚公塔,增为四具,足证金代的门簪数目已与明、清同。唯其时位于两侧者,虽正方形,可中央两具,或作菱形,或作圆形,未能划一,也许是一种过渡时代的作风。"门簪数量的变化,反映了其由实用性向装饰性的过渡。作为具有结构功能的构件,一洞门上只需两个门簪便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了。


门簪


  初时置一对门簪,只着眼于固定门扇作里。人们追求美观,将其做得具有装饰趣味,但仍只两枚。后来,人们再重门簪的装饰效果,增加四枚的本身,已将门簪的结构功用降于第二位了。至于那些纯粹为了做样子的门簪,便只计装饰,不较其它了。


  人们常说“门当户对”,之中的“户对”据说正来源自门簪。门簪称为“户对”,又称为“阀阅”。阀指的是功绩,阅指的是阅历。在古代,封建贵族阶级门阀世家的等级观念非常森严,也很看重一个人的家族背景。在联姻上,需要“门当户对”,名门对名门。有些极有声望的名门望族子弟,甚至不肖与皇族的公主联姻。连唐文宗也都感叹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门簪(阀阅)是一个家族地位的标志,被赋予了极其厚重的精神内涵。


  在明清时代,连州先民对风水讲究就更不用说。门楣上往往要挂上镜子、八卦等镇宅的物件。再把“镇宅”武装到门簪上显然也合情合理。连州古建筑大门门簪上最常见的就是左右分别刻上乾坤两卦,或刻上阴阳鱼。门簪镇宅是带有封建色彩,但无处不反映着人们对安居的朴素追求。


  门簪作为古建筑大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到装饰的作用,同时也凝结了古人的智慧和制作技术。


 

本文标题: 大门构件门簪——中国传统建筑高超的营造技艺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726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1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