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最吸引人的特色,莫过于“院落式布局”,用单体建筑围合中庭,达到外闭内敞的空间效果,这和古代比较封闭的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典型是低层的院落形式。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框架体系所能承担的体量和跨度有限,一方面受中国大家庭结构、尤其是贵族群体对于多样化的空间、功能组合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建筑空间的院落式布局形态和审美。可以说,建筑组群的院落空间才是中国居住空间的精髓。
院落空间之所以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因为它触及的是建筑乃至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虚实关系的对比互补。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空间曾作过如下评论:“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自从人类早期离开穴居生活模式,建筑得以发展以来,就一直面临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辩证关系。如何让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封闭的大盒子,而使他与外部产生积极的联系是历来建筑师和居住者不断探究的难题。
而院落式布局与中庭的设计可谓提供了一种思路。中庭处于内部空间的核心,却又产生了外部空间的效果,将外部空间很自然地引入室内。同时,院落布局的可变余地非常之大,能够根据场所空间的大小,自然环境的不同进行组合、变换、叠加,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空间。
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而言,院落式布局也对于内外空间的过渡转换、灰空间的探索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这一点与许多日本当代建筑师安藤忠雄、隈研吾等强调的“暧昧空间”、“弱建筑”等理论不谋而合,可以互为增益。
但是现代设计中,大家都常常将灰空间和院落式布局理解地过于刻板、简化,不深入理解引入自然的方法和意义,而是照猫画虎、生搬硬套的在建筑的中央放置大面积的中庭,也不管实际空间是否有能力安排如此大的灰空间,这可谓是对于院落布局和灰空间的一种曲解。
院落式布局是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的精髓和核心,通过围合院落的手法巧妙的实现了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转换,在不同的人文和地理环境下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形式、在住宅、宫殿、佛寺等多种功能性质的建筑形态中都得到应用。
对于现代空间布局着借鉴和参考意义,并能够适应当代的人口与用地状况在水平和垂直院落两个方向上发展深化,也有利于解决与自然的亲近和与邻里沟通的问题,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和深化空间。
院落式布局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等级礼制的体现,也对于内外空间的过渡交融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也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古建筑的存在让很多设计者能够从其中吸取比较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