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悠久,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各有差异,但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在过去老北京的四合院或宅院大门内或外都有一堵墙,是什么作用呢?
千古萧墙
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位置一般在一组建筑群的大门外或大门内。前者称为外影壁,后者称为内影壁,通常是由砖砌成。
影壁,最早来源于宫廷内的“萧墙”,我们经常用“祸起萧墙”来形容内部发生祸乱。影壁一般出现在众多古代宫殿、寺庙、园林及民宅建筑中,由于设计精巧,凸显特色,对传统建筑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符号。
影壁的建造,在《礼记·郊特牲》中有如下记载:“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
意思是天子可以在门外建造影壁,诸侯可以在门内建造影壁,大夫可以用帘遮挡,而士则只能用布帷来遮挡。这说明身份等级的高低对影壁所建的位置、使用的材料都有不同要求。影壁建筑主要材料有木、砖、石、草、琉璃等。
琉璃影壁主要用在皇宫和寺庙建筑,最具代表的是故宫和北海的九龙壁。砖雕影壁大量出民间建筑中,是中国传统影壁的最主要形式。其中一些影壁的须弥座采用石料雕制,但极其罕见。
砖瓦结构或土坯结构,壁身完全披盖麻灰,素面上色,有的还雕嵌砖材图案或文字,这一类影壁也不在少数。常见的影壁种类有独立影壁、一字影壁、八字影壁、撇山影壁、座山影壁等。
影壁的造型
影壁从皇宫到普通人家,截然不同的影壁反映着主人的审美品味和个人品性。影壁墙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壁顶、壁身、底座。
壁顶是照壁最上面,采用了建筑屋顶的作法,按照壁的大小及等级程度,分别用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几种形式。壁顶两端可以放鸱尾,也可以省略。
瓦作下方有砖雕斗拱,和房檐结构十分相似。另外还有花罩、雀替、额枋、博缝等结构,可以适当删减,以施工便捷、节约成本。
壁身部分是影壁主体,中间挂件(古代称之为中心花)的选择十分重要。影壁图案的选择,在古代会受限制,比如民间不能用使用龙凤图案,但在今天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合适的图案。
底座,宫廷和寺庙的壁座多为须弥座,须弥座受佛教文化影响,由佛座演变形成,造型复杂多样,包括莲瓣、卷草等花饰;民居的多成台基座,造型较为单一。
影壁的主要作用
影壁由来已久,旧时人们认为自己的住宅中,不断有阴气来往。魂魄如果是自己已故先人,是被允许的,但如果是孤魂野鬼混进宅院,就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如果有影壁的话,挂上镜子,鬼魂看到自己的影子,会被吓走。
古代帝王修建影壁,注重的是突出皇权至上,千秋万代,因此喜欢雕刻龙形图案;寺庙祈求世间没有苦难,影壁相对简单,多镌刻经文、福字。
商人和官府家族,为了给自己,或为子孙后代营建一个如意归宿,便不惜一切钱财,建院设壁,力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人丁兴旺。现存的明清时代商人和官宦人家府邸,每一处大院建筑,和精美的照壁砖雕,都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老北京人讲究在大门内外设置影壁墙,不分贫贱富贵。只不过有钱人家的影壁更高大、更讲究、更豪华,而普通人家的影壁一般为平白儿,无雕饰,最多写一个大“福”字。但需要有影壁,为了降福降瑞,祛邪避祸。
影壁还能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增加住宅气势。就门内影壁来说,遮挡住外人的视线,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宅内,营造了一种和谐、安谧、幽静的环境。
影壁与大门有互相陪衬,互相烘托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访客进入居所内部,均要先从门外街道,再到影壁间,最后到内部庭院,空间上经过从大到狭小再到大,让来宾产生神秘感。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影壁既有挡风御寒、遮蔽隐私,又不至于门禁森严,拒人于千里之外。影壁墙作为中式建筑中的重要景观,在北京四合院、晋商民居、徽派建筑到故宫都有着广泛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