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羌族碉楼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5-24 14:55:14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开元通宝
核心提示:羌族碉楼的建筑技术是华夏文明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羌族碉楼被法国建筑学家称为“东方金字塔”。羌族碉楼古称“邛笼”,是羌族人由游牧进入农耕定居后的居住形态。羌族人居住区比比皆是的碉楼,似一把把长剑直插云霄,彰显着羌族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和羌族人的雄风,也映出了当年的刀光剑影。

  羌族碉楼的建筑技术是华夏文明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羌族碉楼被法国建筑学家称为“东方金字塔”。


  羌族碉楼古称“邛笼”,是羌族人由游牧进入农耕定居后的居住形态。羌族人居住区比比皆是的碉楼,似一把把长剑直插云霄,彰显着羌族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和羌族人的雄风,也映出了当年的刀光剑影。


羌族碉楼


  碉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有石、泥、木、麻等。羌人将麦秸秆、青稞秆和麻秆混合剁成寸长,按比例与黄泥搅拌成糊状,层层错缝,粘砌石料。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形成金字塔式的造型,结构扎实,稳固牢靠,经久不坏,素有“百年碉不倒”之说,从侧面展示出匠人的技艺精湛、碉楼的复杂工艺和羌族的文化底蕴。即使在冷兵器时代,用火炮轰也难以伤它筋骨,可谓“一碉当关,万人莫开”。


  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碉楼


  碉楼根据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功用,共分为家碉、寨碉、阻击碉、烽火碉四种。其作用分别如下:


  1、家碉


  家碉即民居,是最为普遍的,总体较低矮,多为三层或四层。其中底层用于养畜,中层住人,高层堆物。层高一丈,每层之间用横梁相隔,铺满木板,在楼梯口放置木梯,碉底层不助燃,保证建筑安全。外面则用独木梯上下,在二层设小门方便进出。自二层起四面开窗,内大外小的竖式条形窗,俗称“罗汉窗”,以作通风、隙望和射击弓箭用。一旦有战事爆发,即可发挥堡垒作用。


  2、寨碉


  寨碉修建于寨旁高处或中央,用于住人、圈畜、存物、驻守。登碉眺望,视野宽广,类似古代的烽火台。房碉和村碉用于防御外敌入侵,可以远观敌情,指挥作战,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全寨人携带武器粮食退入村碉躲避并自卫。


  3、阻击碉


  阻击碉一般建在雄奇险峻的山峰上或巍峨的关山口,与守护地成犄角之势。一般碉身下大上小,笔挺如削,最高达13-14米,每层留有梯口,设立独木梯方便上下。三、四层上每面留有条形瞭望孔,便于瞭望观察与传递消息,居高临下,以守代攻。顶层为平台,大门开在二层,底层作圈厕。


羌族碉楼


  4、烽火碉


  烽火碉一般建在大山高处,是寨与寨之间传递信号用的,这种碉一般坚固实用,结构严谨。


  碉楼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标签: 羌族碉楼

本文标题: 浅谈羌族碉楼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740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